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么痛快。這話放在公募基金行業也同樣合適。
數據分析顯示,2020年管理出“翻倍基”的55位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為4.9年,其中約62%從業經歷不足5年。管理百億級基金的基金經理中,也有超38%從業經歷不足5年,年輕一代的基金經理正逐漸在投資行業嶄露頭角。
從持倉情況來看,與資深基金經理相比,年輕基金經理更愛買以電子設備為代表的科技股,而不再執著于“喝酒吃藥”。
年輕一代嶄露頭角
隨著公募基金行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年輕的基金經理開始登上投資舞臺。
就2020年來講,Choice數據顯示,全年超80只主動偏股基金翻倍(份額合并計算),超20只基金收益超120%,最高收益166.57%。
數據統計顯示,84只翻倍基由55位基金經理(只統計第一管理人)管理,其平均從業年限為4.9年。2020年全年收益超120%的基金經理中,僅工銀瑞信的何肖頡和黃安樂、前海開源的曲揚管理年限超7年以上,諾德的羅世鋒、工銀瑞信的杜洋管理年限超5年,其他基金經理管理年限均不超過5年。
再來看百億基金經理,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共有84只規模百億以上的主動偏股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靈活配置型基金和偏股混型合基金),2020年平均收益率為53.47%。這些百億基金由63位基金經理管理,其平均從業年限為6.37年。具體來看,從業7年以上的21位,占比約33%;從業在5到7年之間的有18位,占比約29%;從業5年以下的有24位,占比超38%。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在金融行業,基金經理的薪酬已經處在“金字塔尖”,但高薪對應的是高壓,各種排名壓力帶來無止境的盯盤、調研,除了專業能力,還需要極大的體力和精力。盡管源源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但行業依然面臨巨大的人才流失。只有少部分基金經理能夠穿越牛熊,扎根公募行業。多數公募基金經理要么賺到錢后,歸隱江湖;要么“公轉私”,追求個人理想;還有相當一部分,則是經歷沉浮后退出資本市場。
從業年限會影響持倉嗎?
但斌曾經轉發過一條微博“基金經理持倉年齡結構圖”:青年朝氣三件套:鋰電、光伏、免稅寶;中年油膩三件套:電子、白酒和醫藥。來看這些年輕派和中年派的持倉風格,是否如此呢?
由于百億規模基金對后市影響更大,因此記者選取了從業經歷7年以上的基金經理中管理規模前10名和從業經歷5年以下基金經理中管理規模前10名的持倉情況進行對比。
東北證券提到,在行業配置上,公募基金顯著超配的行業板塊往往代表了當時驅動經濟和市場的主流方向。2019 年以來,公募基金顯著超配消費、科技板塊,并進一步減倉金融地產,這與當下我國經濟處于消費升級、科技創新驅動的產業變遷道路有顯著關聯。
根據基金2020年三季報持倉總體情況來看,消費和科技也是目前這些百億基金經理的主要投資方向。但到底超配消費還是科技,顯然中年派和年輕派出現了分化。
統計上述基金經理所管理最大規模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情況,按重倉持有的基金經理人數排序,情況如下:
先來看中年派持倉:
再來看年輕派持倉風格:
從業7年以上的基金經理“最愛個股”排名前三的是五糧液、貴州茅臺和中國平安,偏向消費行業,其中食品飲料持倉占比最高。
從業5年以下的基金經理“最愛個股”則是立訊精密、貴州茅臺和芒果超媒,持倉偏向科技領域,其中電子設備占比最高。
百億基金的持倉情況,對后市有較強指導性。在消費和科技并行的環境中,又該如何做投資?
東北證券提到,從目前政策導向來看,科技創新尤其是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是近期重要政策的最核心要素,這主要指向科技、高端制造業等板塊;此外擴大內需、消費升級也同樣是政策重點方向。
結合估值性價比來看,消費板塊個股多數估值較高,而科技板塊在調整后性價比相對合適,此外部分高景氣度的制造業如光伏、新能源車等也持續受到政策關注,而5G目前正值設備端向應用端擴散期,周期仍在上行。消費、科技作為驅動經濟的核心方向,預計中長期仍將繼續保持被基金超配的格局,但基金超配的方向或向部分高景氣度的制造業龍頭擴散。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