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后,福建突然遭遇寒潮,三明市明溪縣紫云村黨支部書記楊發喜的微信步數驟然上升。從村頭的菌菇大棚,走到村尾的云臺人家民宿,再到紅豆杉種苗基地里走一圈,54歲的楊發喜既要操心蔬菜抗凍,又要關心村里森林康養旅游的待客防寒準備。
紫云村地處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澳大利亞至東亞的一條國際候鳥遷徙路線貫穿其間,每年這個季節,數百萬只候鳥會來紫云村的深山里棲息越冬。
“我也曾經像候鳥一樣,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飛來飛去。”楊發喜笑著說。
楊發喜曾在俄羅斯打拼近20年,幾年前回鄉定居,還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說,上世紀90年代,紫云村曾有過一陣出國潮,“在農村實在找不到錢,想來想去還是要出國”。于是,楊發喜和妻子一起奔赴俄羅斯創業。
楊發喜說,他們當年從北京前往二連浩特,經過蒙古國,火車坐了7天7夜,“下了火車半個月耳朵還是轟隆轟隆的”。楊發喜夫婦最后落足俄羅斯莫斯科,在當地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擺攤。
一開始,夫婦倆從北京秀水街打貨。到了第三年,趁著回福建探親的時機,他們聯系上了福建石獅的服裝廠。“石獅時裝當時在中國和俄羅斯都很暢銷,便宜,質量也過得去。”楊發喜說。
貨到俄羅斯需要兩個月。楊發喜提前選款,夏天進冬衣,秋天進春裝。他還時常到當地學校門口蹲點,觀察當地孩子的著裝習慣。“賺外國人的錢,一要勤快,二要靈活,跟住潮流。”
在楊發喜看來,現在中國村莊發展的“潮流”就是“咬住青山綠水”。
“明溪當地也打造森林康養產業,各種補貼一直加到頭,農民沒有負擔。”他掰著手指盤點道,村里已經有五六家觀鳥民宿,共50個房間,還可以擴張;食用菌冰庫和大棚,國家以獎代補,一年補貼8個月。這幾年家家戶戶都有新進賬,尤其是村里土地流轉給種苗場大戶,“一年開給村民的工錢一共也有140萬元,很多人靠在種苗場打工養老就已經‘財務自由’了”。
“回國之后,我感覺農民出路很多,賺錢不難,大家對家鄉的發展想法也一致。”楊發喜說,現在,回國定居山村的海外僑胞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帶著點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