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除了基礎設施缺乏,往往也是金融服務的薄弱區域。在雪域高原,在茫茫戈壁,在邊陲小鎮,在大山深處,群眾的基礎金融服務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存取款是否方便?近幾年又在發生著哪些積極改變?記者近日到各地采訪一探究竟。
網點4個人工柜臺全開,大廳里10余名客戶等待叫號;每臺智能設備前都有工作人員指導客戶辦理業務;智能設備上均配有少數民族語言菜單和語音導航服務……這是記者在中國農業銀行四川越西縣支行營業網點看到的一幕。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外出務工的農民有匯款需求,當地的合作社有貸款意愿,各級扶貧資金、惠農補貼也需要發放渠道。于是,在大城市少見的銀行網點客戶盈門現象,在四川、貴州、青海等省份的縣城、村鎮卻相繼出現了。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崔勇表示,農行全力打造的“人工網點+自助網點+惠農通服務點+互聯網線上渠道+移動金融服務”五位一體的新渠道體系已經初顯成效。自2019年以來,農行在貧困縣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已新建開業物理網點212個,輻射周邊鄉鎮600余個,直接服務和輻射周邊群眾超1200萬人。
四川省昭覺縣特布洛鄉村民曲木爾洗說:“10年前我就辦了惠農卡,平時領補貼、辦貸款都用它。過去取錢都要到昭覺縣城才行,現在村里有了惠農通服務點,還有移動金融服務車定期到村鎮、集市辦理業務。”
在少數民族地區,客戶不會簽字現象較為普遍。但這些客戶在網點辦理業務的比例又非常高。2019年12月,農行選擇四川昭覺支行作為電子指紋簽名功能首批試點行。指紋簽名功能上線后,客戶手指輕按就能便捷辦理業務,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截至2020年11月底,這項業務已在四川涼山、甘孜、阿壩三個地區126個農行網點全面上線,日均辦理電子指紋業務400多筆。
建了網點,有了新設備,只是具備了提供金融服務的基本條件。一個網點還能做更多的事情嗎?農行的基層員工們給出了答案。
2019年9月26日,農行湖南省懷化市麻陽錦和支行開業了。這是農行系統內首家貧困地區鄉鎮5G網點。左婷苗是該行的內勤行長,她和同事們用上了全新技術,為每一位來網點辦理業務的客戶提供不同于傳統網點的服務。運營一年多時間,他們用新設施舉辦了40多次小講堂,講解信貸、識別假幣、反電信詐騙等知識;利用多媒體屏幕,給鄉親們推送金融產品信息及政府扶貧政策;通過智慧貨架銷售當地土特產,即便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2020年銷售額仍達到了160多萬元,惠及貧困人口2100多人。左婷苗說:“有了5G智慧網點,能夠做更多事情,可以更直接、方便地服務鄉親們。”
在干旱少雨、多風寒冷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鎮,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金融服務缺位成為困擾當地農牧民的難題。以前,當地居民辦理業務要去200公里外的德令哈市,坐車來回需要三四個小時,費時費力。2019年10月,農行海西分行大柴旦支行開門營業。干凈整潔的營業大廳、劃分清晰的服務區域、快捷方便的智能設施、溫暖舒心的網點服務使當地群眾免于奔波之苦,金融服務的體驗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距離大柴旦鎮70公里外的馬海村是青海唯一的哈薩克族村落,也是距離大柴旦鎮最遠的村落。為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大柴旦支行在村里設立了“惠農通服務點”,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取款、消費、查詢等基礎金融服務。如今,一個服務點、一張銀行卡、一部POS機、一臺驗鈔機搭建起的平臺,已基本滿足了馬海村村民的金融需求,當地農牧民還可通過該平臺領取養老金和各項“三農”補貼。
2020年12月15日,農行在貴州省畢節市野馬川鎮和四川省涼山州螺髻山鎮的兩個新建網點正式開業,這也是該行加大貧困地區網點建設、不斷延伸服務網絡的最新進展。“以網點為依托,通過帶動惠農通服務點、投放移動金融服務車等方式服務好周邊鄉鎮,目前農行在貧困地區的網點已達3800多個,縣域網點覆蓋率達100%。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營業網點有541個,海拔4000米以上的營業網點有227個。我們努力為地域偏遠、條件艱苦地區的群眾解決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中國農業銀行運營管理部副總經理范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