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農產品市場,尤其是大宗品種如玉米市場等焦點持續出現,再加上生豬期貨上市后期價大幅下行與生豬出欄價格及豬肉價格不斷上行“針鋒相對”,這讓持續上漲一年多時間的玉米、植物油脂市場心理越來越復雜多變,其中玉米市場心理還出現了較大分化。與此同時,豆粕、菜粕、小麥及麩皮等市場此時又出現了補漲行情,一時間內讓廣大投資者更加糾結,未來繼續做多還是嘗試性拋空?專業人士認為,應多關注生豬期價的漲跌,關鍵時候很多農產品價格的“天花板”主要是由需求來決定的,如玉米飼用需求占比在65%左右。
農產品市場焦點問題多
近期,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焦點問題多的令人目不暇接,除了主要的大宗農產品玉米、豆粕、小麥等市場的供應、需求、價格等熱點問題不斷涌出以外,所涉及到的上游農作物種植面積、預期產量及下游產品生豬的出欄量、豬肉價格的漲跌,以及替代品的供需情況等均是市場關注的重點。
“2021年1月13日,市場傳出消息稱,阿根廷全面取消了對玉米出口的限制,這對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而言將是利空的。”廣東省玉米貿易商王濤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在此之前,阿根廷先是在2020年12月出臺了玉米出口禁令,一度引發國際玉米市場出現恐慌心理,隨后阿根廷又解除了玉米出口禁令,取而代之的是選擇設置暫時性的每日3萬噸的出口上限,如今全面取消了對玉米出口的限制。僅這個變化就會對市場心態產生較強沖擊,市場肯定會出現熱點問題。
據了解,阿根廷的養殖戶們主要使用玉米來育肥雞和牛,政府最初希望通過在該國儲備更多的玉米來讓飼養成本下降,從而增加國內食品供應。但農民對暫停禁令表示不滿,并發起了罷工,稱全面禁令給產量帶來了下行壓力,并迫使他們減少投資。阿根廷的大豆、玉米、小麥和葵花籽協會表示,對出口市場的干預侵蝕了信心。
王濤告訴記者,當阿根廷玉米出口禁令尚在反復之中時,2021年1月12日夜盤,美國玉米價格又出現了漲停行情,同時美國大豆價格再度刷出多年來的新高。在我國當前正在加大力度采購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之際,這肯定會對國內市場形成較強的聯動效應。
當地時間2021年1月12日,美國農業部發布的農產品月度供需報告顯示,美國玉米、大豆產量被大幅下調,2020年美國玉米和大豆產量不但顯著低于早先預估,而且也低于行業分析師的共識。這份最終產量預估報告顯示,2020年美國大豆產量為41.35億蒲式耳(合1.1255億噸),比2020年12月份預測的41.70億蒲式耳減少3500萬蒲式耳。2021年8月底的美國大豆期末庫存預測值也相應調低到了1.4億蒲式耳,低于一個月的國內壓榨需求,比2020年12月份預測值1.75億蒲式耳調低了3500萬蒲式耳。另外,美國農業部調低玉米產量的幅度更為驚人,從2020年12月預測的145.07億蒲式耳調低到了141.82億蒲式耳(相當于3.6025億噸),下調幅度高達3.25億蒲式耳(合824萬噸)。
2021年1月13日上午開盤,果然如王濤所預計的那樣,大連豆粕、玉米,鄭州菜粕等期貨合約期價直線上行,而且國內現貨玉米、豆粕、菜粕市場價格也大幅走高。此時,國內玉米、豆粕、菜粕市場替代品的價格優勢再度得到突出顯現,如最低收價小麥、稻谷等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其中最低收價小麥競價銷售量價齊升。
據記者了解,2021年1月6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最低收價格小麥競價銷售計劃投放402.3775萬噸小麥,實際成交209.9199萬噸小麥,成交率從前一周的14%提高到了52%,成交火爆場面再現,且最高成交價格較前一周也提高了140元/噸,各地區白小麥的成交率均在90%以上,尤其是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地區成交火爆。雖然1月13日的競價銷售結果截至記者發稿時還沒有公布,但市場人士預計,成交溢價幅度與成交率仍會比較高。
市場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前國內玉米價格已超過小麥價格較多,小麥替代玉米用作飼料原料的優勢很突出,預計后期替代范圍繼續擴大,并會從小麥產區向銷區擴展,從禽料向豬料擴展。未來,除了制粉企業,飼料養殖企業也會成為重要的小麥需求群體。
不過,在大部分農產品價格表現的“熱火朝天”之際,生豬期貨價格卻不溫不火。作為大多數農產品的最終歸屬地,生豬期貨價格上市初期的持續下行及當前的不溫不火意味著什么樣的市場發展態勢呢?玉米、豆粕等大宗農產品市場心態會如何變化呢?
價格“天花板”若隱若現
“2021年1月10日,在大連玉米主力2105合約期價首次漲到2900元/噸以上時,我們公司就把庫存在黑龍江省農安縣的一萬多噸2020年產飼用玉米毫不猶豫地全拋在了盤面上,而后當期價快速回落時,我們又平倉再觀察。當1月13日期價反彈到了2920元/噸時,一萬多噸玉米又拋了上去。”來自杭州市的一家投資機構玉米業務負責人小陳告訴記者,當前國內現貨玉米價格上漲趨勢穩定,玉米期貨市場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卻出現了分化,這種情況下特別適合利用擁有現貨資源的優勢在期貨市場來回“跑單”。
據小陳介紹,2020年新玉米上市后,以往年份的市場收購主體如中儲糧等并沒有過多地收購玉米。當時由于大家都看好后期市場價格,不但種糧農民惜售,而且小商販、大大小小的貿易商等也就近收購并囤積了大量玉米。如今,很多玉米滯留在中間環節,市場并不是真正缺糧。因此,當玉米價格屢創新高并達到一定高度時,面臨的價格下滑風險也在不斷地加大,更何況進口玉米及替代品正在大量加入玉米供應行列。他認為,玉米價格的“天花板”已處在若隱若現的狀態,建議投資謹慎追高。
“最近這幾天,小麥、面粉、麩皮價格也集體走高,這全是玉米價格上漲惹的禍。”河南省漯河市面粉生產商李軍偉告訴記者,2020年國內玉米產量并沒有出現大量減少,河南等內地產區還出現了增產,加上臨儲玉米競價銷售了5000多萬噸,市場供應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關鍵是2021年及以后的產不足銷缺口如何補,市場關注的關鍵點也是這個,但在進口玉米及替代品數量增幅較大、預計2021年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增加的情況下,加上最低收價小麥、稻谷大量替代玉米,估計市場看漲的心理很快就會改變。1月6日與1月13日,有飼料企業和投資機構再度進入最低收價小麥競價銷售市場“搶糧”,他們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兩周以前還在到處求人購買他們在2020年11月、12月份拍賣且囤積的最低收價小麥,現在又來參與了,因此,當前農產品價格走高也存在不少的“炒作水分”,最終會被擠出來的。
據李軍偉分析,無論現在農產品價格具有多么強的上漲欲望,但最終是漲是跌是由終端需求來決定的,生豬期貨上市后價格不漲反跌已經預示著農產品價格存在回調的概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呢?
“成交的價格與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與價格,而預期的價格與需求隨時在變化。”李軍偉說,現在是生豬價格高、豬肉價格高,養殖利潤喜人,養殖戶持續補欄,而當生豬存欄量大幅增長后,生豬與豬肉價格肯定會下行,此時生豬養殖利潤就會越來越低,直至虧損。當養殖戶不愿再增加生豬存欄量時,玉米的需求也會隨之下滑,屆時玉米等農產品市場格局將會變了一個樣,市場價格最終會回歸供需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