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幸咖啡事件和新證券法實施的雙重刺激下,作為在國內不溫不火二十來年的舶來品,董責險這次真真切切“火”了起來。
數據顯示,2020年新增投保董責險的A股公司數量約170家。而截至2019年末,投保董責險的A股公司家數加起來不過接近400家。
一年新增的數量逼近存量的一半,這一增速遠超市場預期,火爆程度可見一斑。而掃描投保董責險的上市公司特征來看,也較以往發生了明顯變化。
去年170家公司投保
董責險火了!究竟火到什么程度?數據來說話。
記者從業內獲悉的一組核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投保董責險的A股公司合計近400家。而2020年單年,新增投保家數約170家。從這組數據來看,A股公司關注并投保董責險的增長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記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后發現,僅2020年10月以來,就有38家A股公司發布擬為公司高管投保董責險的議案公告。
梳理這38家上市公司的董責險投保議案來看,他們初步擬定的保險金額最高至1.6億元、最低的不超過1000萬元;每年繳納的保費,有的公司愿意最高出價80萬元,最低出價不超過10萬元。
不過,最終保費將根據保險公司報價確定。據了解,董責險費率基本上“一司一價”,視不同公司的風險情況而定。就算是規模和業績差不多的公司,因為風險情況不同,保費都可能相差很大。
董責險,全名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公司賠償責任保險,是對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職員在執行公司管理職務時,因不當行為遭受股東、雇員、政府機構、客戶或其他第三方提出的訴訟或調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的保險合同。
該險種的賠償責任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個人應承擔的責任及公司為個人責任進行的補償,另一部分是公司自身的責任。承保范圍包括:庭外和解、判決或和解損失、律師費以及對于公司事務正式調查的抗辯費用等。
在去年瑞幸自曝造假22億元后的第一時間,本報就率先報道“十多家保險公司承保其董責險”的事宜。此后,董責險的作用和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發現并關注。
高新技術企業投保居多
除了數據激增之外,去年以來的這撥董責險投保風潮,與以往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已投保或咨詢董責險的A股公司來看,相關特征的確發生了變化:
一是A股公司投保需求明顯增加。
從2019年投保董責險的上市公司來看,有超過30%的上市公司同時在海外上市,他們在投保中更多考慮海外風險管控的需求。但在2020年新增投保董責險的上市公司中,幾乎百分百都是僅在A股上市的公司。
二是民企、高新技術企業投保需求增長。
從2019年的投保數據來看,國有企業或部分行業龍頭是投保董責險的主要群體。但從2020年的投保數據來看,生物醫藥、高新技術、新能源行業的上市公司投保需求明顯提升。
三是新股公司投保需求增長。
從A股市場看,以往董責險的投保主體多為已上市多年的公司,或曾經出現過信息披露違規、有過“切膚之痛”的公司。但依托于注冊制的施行及科創板、創業板改革,信息披露的要求及監管力度持續上升,有更多的IPO企業在上市之初便著手安排董責險投保事宜,以更好地完善自身風控水平。
四是央企統保趨勢明顯。
自2020年年中開始,有多家央企開始為集團統一安排董責險投保事宜,以確保集團全系統均獲得保險保障。其中,除保障已在“A+H”或港股上市的公司以外,主要目的是要把集團旗下所有的A股公司納入保障范圍內。
火爆的背后原因
董責險突然受到A股公司,一個重要催化劑是:A股市場監管環境發生了變化。去年3月1日起新證券法施行,監管趨嚴了,信息披露要求提升了,保險需求自然就產生了。
“新證券法的施行,確實給A股公司所面對的風險敞口帶來了重大變化,但是這一變化并非是風險種類的新增,而是風險程度的提升。”平安產險上述負責人對記者說。
具體來看,與往年相比,從董責險的角度來說,上市公司面臨著以下新增風險:
一、信披要求進一步提升。較之以往,新證券法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范圍進行了進一步擴大,須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事項大幅增加。同時,從披露方式上增加“簡明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上市公司及相關高管的信息披露工作難度提升,風險也隨之上漲。
二、追責方式多元化、代表人訴訟落地。以往,投資者在向A股公司索賠方面,主要以“獨立”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進行,參與維權的投資者比例較低。新證券法中,以法律形式增加了支持訴訟、持股行權、行政和解等民事救濟方式,投資者將有更多元化的方式向上市公司及高管進行追責。
另外,針對投資者民事維權,除了加大示范判決機制的普及,也確立了代表人訴訟制度,并進一步通過投資者保護機構的參與,推進“集體訴訟”的維權方式。維權機制的變革,將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可能面對的索賠對象數量和賠償金額,對上市公司而言,風險敞口大幅提升。
三、證券執法司法聯動,強化刑事追責力度。以往,A股公司及高管面對的風險敞口以行政風險和民事風險為主,移送并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較少。繼證券法完成修訂并正式施行后,刑法修正案也獲得通過,其中大幅提高了上市公司違法犯罪的刑事懲戒力度,同時證券監管部門也著力推動與公檢機關的協作配合力度,上市公司及高管未來面臨的刑事風險也同步上升。
風險大了,價格會跟著漲嗎?
那么,隨著供求關系、監管環境的變化,是否會導致未來董責險產品的進一步漲價?保險公司在費率和方案上會做哪些調整?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下董責險的定價考量因素。
具體來看,從保險公司的定價考量來看,針對上市公司的風險審核,一般會根據其市值、股價表現、公司治理情況、財務狀況及信息披露質量等來進行,同時也會同步將可能涉及的海外風險、重大資產重組風險等因素一并考慮。
因此,如果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相對穩定、公司治理健全規范、財務狀況良好,同時嚴格按照監管及法律法規的規定來開展業務和進行信息披露,則一般會被保險公司認為是較為優質的風險,其董責險的費率會相對低一些。
反之,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重視監管及法律法規要求,造成監管措施或處罰等,則保險公司一般會將其歸類為高風險業務,其董責險費率就會更高;情況嚴重的,還可能直接被拒絕承保。
“保險產品的費率厘定,以風險敞口的風險程度為基礎,且應跟隨風險敞口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A股市場的風險目前正處在一個集中變化期。隨著新證券法、相關監管政策、法律法規的不斷出臺,以及大量判例的落地,風險敞口持續提升,而保險費率也應做出對應上漲。也只有保險費率和風險程度相匹配,才能讓保險公司更加持續、穩定地為上市公司提供保險服務。”一家保險公司董責險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說。
他舉例說,自2018年以來,虛假陳述民事訴訟的索賠金額全部超千萬元,更有約30件索賠金額過億元的案例。而2019年,全市場董責險保費合計約5000萬元人民幣。只要已投保董責險中的1家上市公司觸發理賠,將直接導致全市場的保費被賠光。“因此,A股董責險的費率水平進一步上漲到一個更合理的水平,是可預期的。”
A股公司有專屬董責險
從承保方案來看,目前市場中大部分保險公司提供的董責險產品,只是簡單地照搬海外的產品,并沒有完全貼合國內A股公司的風險敞口和實際需求。
因此,未來董責險要在A股市場有更好的發展,圍繞本土法律環境和風險敞口而設計的保險方案是勢在必行的。
據記者了解,結合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特性和市場需求,國內已有保險公司(如平安產險)專門為A股市場研發推出“A股公司董責險”,不僅涵蓋公司監管執法、行政和解、持股行權等風險,還可根據實際需要,擴展承保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問題而需要承擔的連帶責任,完整覆蓋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風險。
此外,一些保險公司還聯合信息披露合規、法律和輿情領域專業人士,組建了董責險智庫團隊,為客戶事前對接好專家團隊,在提供損失補償之余,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事前風控及事中緊急事件應對服務。
比如,在一起董責險承保案例中,一家上市公司因某關聯交易信息披露中是否需要披露一些內容存在疑惑。在上市公司提出咨詢訴求后,保險公司即安排信息披露合規顧問就相關事宜和這家上市公司進行進一步溝通,并協助審閱相關披露文件,解決了上市公司的疑慮,幫助上市公司規范信息披露。
衡量保險公司專業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尺,就是不只在事后補償及時到位,在事前預防、事中風險管理上也不能缺失。
“一家好的保險公司在此類產品的保險理賠中,不能僅僅充當一個損失金額的賠償者,更應成為一個資源和經驗的提供者,用自身的經驗來幫助被保險人更好的應對風險。因此,優質且豐富的風控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上市公司選擇董責險承保商的主要考量因素。”平安產險上述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