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布2020年全年經濟運行情況,GDP同比增長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
2020年北京總體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北京發布2020年全年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02.6億元,比上年增長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比上年增長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8%。相關負責人介紹,總的來看,2020年全市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總體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新京報訊 昨日下午,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北京經濟運行情況。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610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比1-3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7.6億元,下降8.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716.4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278.6億元,增長1.0%。
收入方面,202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比上年增長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8%,比1-3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四項收入“三升一降”:工資性收入增長0.5%,轉移凈收入增長9.3%,財產凈收入增長4.7%,經營凈收入下降32.4%。
就業方面,2020年四季度,全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1%,比三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保持平穩運行。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總的來看,2020年全市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總體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成績取得來之不易。
北京2020年經濟運行情況
GDP
●2020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02.6億元,比上年增長1.2%
●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7.6億元,下降8.5%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716.4億元,增長2.1%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278.6億元,增長1.0%
農業
●2020年北京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3.4億元,比上年下降6.5%
●種植業在蔬菜與糧食生產快速恢復帶動下,產值增長5.1%
●設施農業產值增長6.3%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人均消費增長22.2%
工業
●2020年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4.6%
●醫藥制造業由1-3季度下降2.3%轉為增長9.4%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9.2%
第三產業
●2020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540.5億元,增長14.4%
●金融業實現增加值7188.0億元,增長5.4%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保持增勢,實現增加值2985.0億元,增長0.4%
投資
●2020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2.2%
●第一產業投資下降22.8%
●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8.0%
●第三產業投資由1-3季度下降0.1%轉為增長1.0%
消費
●2020年,全市市場總消費額比上年下降6.9%
●服務性消費下降4.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716.4億元,下降8.9%
價格
●2020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7%
●2020年,全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0.9%,購進價格同比下降0.5%
民生
●2020年4季度,全市城鎮調查失業率4.1%,比3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
●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34元,比上年增長2.5%,實際增長0.8%
解讀1
CPI漲幅總體呈現穩步回落態勢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新聞發言人卞晶介紹,從2020年月度數據的變化來看,CPI同比漲幅呈現“兩階段”走勢。
第一階段是1-7月,CPI同比漲幅由高位逐步回落。1、2月份,春節效應疊加疫情影響,CPI上漲較快;3月份起,隨著北京市各項保供穩價措施力度的加大,以及疫情形勢趨穩向好,CPI漲幅逐月快速回落至7月份的0.7%。
第二階段是8-12月,CPI保持低位平穩運行。8-10月,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價格的翹尾因素影響逐步減弱,各月同比漲幅在0.9%-1.0%之間;11、12月份,食品價格由升轉降帶動CPI漲幅進一步回落。
綜合來看,2020年北京的CPI漲幅總體呈現穩步回落態勢。
關于下一階段CPI的走勢,卞晶表示,隨著北京市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居民消費價格平穩運行的基礎將得到進一步夯實。從翹尾因素看,2020年對今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影響較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價格保持穩定。此外,隨著豬肉供給的持續改善,食品價格對CPI的上拉作用將有所減弱;非食品價格也將保持溫和上漲態勢。因此,在不考慮突發因素的情況下,總體來看,預計下一階段北京市CPI仍將保持平穩運行。
解讀2
新就業形態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2020年穩就業、保就業成為社會熱點。卞晶介紹,2020年北京市四個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3%、4.8%、4.5%和4.1%,均運行在5.0%的年度預期目標以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也顯示,截至11月底,北京市城鎮新增就業已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以上都說明,北京市就業領域運行總體是穩定的。
在疫情影響下,一季度北京就業市場遇冷,城鎮就業人口比較上年有所下降。隨著“免減緩”政策率先落地,以及“京16條”“復工復產10條”“京9條”“新9條”等一系列穩就業政策出臺落地,二、三季度城鎮就業人口同比降幅逐漸收窄,到四季度實現同比提高,說明就業市場活躍度在逐步回升。
此外,疫情發生以來,部分勞動者積極通過參加教育培訓、尋找兼職等方式,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靈活就業人員在北京市城鎮就業人口中的占比比1月份提高1.6個百分點。
卞晶提到,隨著互聯網等新經濟紅利持續釋放,數字技術與傳統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帶來了就業形態的變革,無接觸配送、短視頻直播、在線教育等新就業形態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通過互聯網平臺承接業務的就業人口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以外賣、快遞、貨運等為主的物流服務,以餐飲、家政為主的生活服務占比較上年分別提高了4.0個和2.2個百分點。
卞晶透露,隨著2020年一系列穩就業、保就業、促就業政策逐步顯現成效,北京市勞動力市場平穩運行的基本面較為穩固。雖然2021年疫情偶發等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但這些因素對就業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短期的、可控的。綜合各方面因素判斷,2021年北京市就業形勢仍將保持穩定。
解讀3
新經濟增加值占GDP37.8%
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介紹,疫情期間,新興動能表現活躍,成為全市經濟恢復的重要支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高端產業顯現韌性。全年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37.8%,其中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5.6%和24.8%(二者有交叉),均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高技術領域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8.9%、13.4%、9.7%。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在醫藥、電子行業項目帶動下增長87.7%,科技服務業投資增長57.0%。
研發創新積蓄動力。1-11月全市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增長14.7%,其中,“三城一區”內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增長16.1%,占全市比重超過7成。中關村示范區企業技術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20%,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PCT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38.9%,占全市的比重為73.5%。
“五新”落地釋放活力。從新基建看,全市新基建投資額實現兩位數增長。從新消費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網上零售額增長30.1%,比1-3季度提升4.8個百分點;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在線游戲、在線體育4個領域企業營業收入增長超過30%。從新開放看,1-11月服務業擴大開放七大領域規模以上法人單位收入同比增長2.6%,高于服務業整體水平4.3個百分點,其中,互聯網信息、金融領域表現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