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險“銷售熱”近日迅速降溫。“這兩天咨詢重疾險的客戶少了很多。”某互聯網保險平臺銷售人員小張告訴記者。僅僅一周前,她還經常加班加點忙到半夜,回答客戶咨詢、幫助客戶選購重疾險產品。
2月1日,重疾險新規實施,基于舊規范開發的重疾險產品全部下架。此前,“擇優理賠”方案和中介機構宣傳攻勢聯袂激發消費者“搶購熱”,經歷喧囂后的市場目前重歸平靜。
春節后料陸續“上新”
“我們平臺這兩天只上線了幾款重疾險產品,比上個月少了很多。保險公司大面積‘上新’估計要等到春節后。”小張稱。
此前重疾險銷售火熱,導火索在于保險公司推出“擇優理賠”方案,很多保險中介以此為賣點吸引客戶“搶搭末班車”。“擇優理賠”,簡單地說就是投保舊版重疾險產品的客戶既可以按照舊版重疾險的定義來理賠,也可以按照新版重疾險定義來理賠。
“我在1月31日咨詢保險經紀人,晚上9點多付款完畢就出單了,趕上了‘末班車’。”“上周用年終獎買了兩份重疾險產品。”不少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在新規實施之前火速出手搶購。
“新產品沒有‘擇優理賠’,目前可供選擇的新產品數量也不多,即便有消費者過來咨詢,也很少直接下單購買。”小張說:“新的重疾險產品剛剛面市,預計經過一段時間競爭整體價位會有所下降。建議有需要的客戶等到春節后再購買。”
衡量需求和預算
事實上,重疾險產品并非人人適合,業內人士提示,切勿跟風購買。
“寧可不買,也不要亂買。”某分析人士說:“比如重疾險,保費高、期限長,沖動購買的話一旦后悔,前幾年現金價值很低,退保基本上拿不回什么本錢。”該人士提醒,消費者要明確自身需求,同時衡量自己的預算。對于沒有家庭負擔的年輕人,建議第一優先配置醫療險和意外險產品。
有保險研究人士表示,重疾險“要么全額賠,要么一分不賠”的產品特性,決定了它不適用于作為醫療費用的補償。如果消費者只是想要一份大病保障,擔心沒錢看病,更應該購買醫療險而不是重疾險。
“百萬醫療險是根據生病治療的實際花費來進行報銷,一般有1萬元的免賠額,大病小病都保障,它是對醫保的補充,能夠減少投保人醫療費用支出。重疾險一般是確診了就賠付,比如惡性腫瘤,一旦確診賠付50萬。這筆錢不限用途,可以治病用也可以作為收入損失。”小張表示,一般建議“家庭頂梁柱”除了配置醫療險還可以另外配置一個重疾險。“購買時一定要進行健康告知,大多數理賠糾紛就是因為健康告知不充分。”
競相升級產品服務
業內人士表示,銷售降溫并非因為新版重疾險產品不如舊版產品。此次調整是一次升級,讓規范更加適應現實社會,也可以減少保險糾紛。
舊版重疾險多是疾病發生后一次賠付,不再續保。但按照新規,某些疾病將按照輕重兩級賠付,并可續保,輕癥賠付只賠一部分保額,保單還是繼續有效;此外,賠付病種數量增加,原有25種重疾定義完善擴展為28種重度疾病和3種輕度疾病,保障范圍也適度擴展。
例如按照舊規,冠狀動脈搭橋要求開胸,但新的重疾規范已經不再要求開胸,而是要求切開心包,微創冠脈搭橋可按重疾賠付,賠付金額更高。
目前很多保險公司都在緊鑼密鼓地推出新定義重疾險產品。多家保險公司透露,正在升級理賠服務,涉及規?;ㄖ频?,有的還加強產業鏈延伸,將重疾險產品創新和健康管理產業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