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燈塔專業版發布的《2021春節檔院網用戶趨勢洞察》報告顯示,春節期間影院受眾平均觀看院線電影2.71部,網絡電影0.44部,已經顯示出網絡電影正在成為用戶觀影的新選擇,“院網協同”時代為電影產業催生出更大的想象空間,網絡電影在用戶拓展和影響力突破上仍具有極大潛力空間。而現在反觀被稱為“院轉網元年”的2020年,傳統電影和流媒體的融合趨勢似乎已不可阻擋,線上與線下的競爭關系也產生了微妙的嬗變。
2020年1月25日,由徐崢自導自演的原定院線播放的影片《囧媽》轉為在視頻網站線上播放,由此拉開內地電影“院轉網”的序幕,截至去年12月31日,共有19部院線電影已經在網絡視頻平臺首播。院線端認為“院轉網”侵害了多方利益,網絡端則喜稱“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的壁壘被打破了”。
對平臺自身而言,各平臺上線的院線新片提供多種類型片的選擇、展示移動端技術優勢等,也都會為平臺持續積累觀眾。但院線電影改為網絡首發,對票價、播放技術等問題也一直存在爭議。經過這一年的博弈,院線與網院這兩個渠道對手,未來究竟是互相掣肘還是攜手共進?新京報采訪各方專業人士,多角度探討院轉網電影發展現狀以及面臨哪些問題。
院線
“被迫”接受現實 未來會加大硬件投入吸引觀眾
去年春節檔的電影中,《囧媽》的一波操作幾乎“驚呆了”所有人,該片最早開始提檔,在宣布撤檔后又立即宣布將在頭條系視頻平臺免費播映,隨即而來的是一系列行業討論:以后這種新型的合作模式會不會成為常態?如果成為常態,將會對傳統影院行業產生什么影響?
片方盈利方式增多,但院線被線上搶走觀眾
2020年8月29日舉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未來影像發展高峰論壇上,徐崢曾公開回應關于院轉網的爭議,他表示《囧媽》上線這只是一部電影的決定,不可能把電影產業改變,更不可能搞垮院線。但對于“院轉網”系電影的爭議,多數院線經理卻從未停止過抱怨。從事多年院線工作的院線經理李玉霖就坦言,院轉網對于傳統院線來說,無疑是“百害無一益”的存在。
最讓院線從業者頭疼的是觀眾的流失。“大量觀眾選擇線上,線下觀影人數驟減,直接代表著票房轉化率降低,影院收益減少。無論是院線電影選擇直接上網,還是影院與線上的窗口期縮短,這是每個院線從業者都不愿意見到的事情。”李玉霖告訴記者,相較于國外的院線分布,雖然好萊塢的盈利模式相對國內來說已經成熟健康不少,但視頻平臺依舊對好萊塢院線產生著巨大威脅,就像“奈飛撼動好萊塢地位”的談論這些年一直經久不息。反觀國內,實體影院的數量已經呈飽和狀態,也就是說“院轉網”一旦流行起來,國內院線受到的損失將遠大于國外院線,一些電影院將面臨著門可羅雀的局面:“影城以及銀幕數在疫情暴發之前就已經嚴重飽和了,如果越來越多的影片在未來選擇院轉網,雖然片方的盈利方式更多了,但是對于放映端來說,被搶走一些觀眾后,毫無疑問是票房收入的進一步銳減。”
片方需要生存,但停擺的影院更需要生存,無論是十年前還是去年,無論是今年或是十年后,“院轉網”始終是院線方頭痛的事情,可能對于整個電影行業來說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提升,但對傳統影院來說就是在“搶觀眾”,羅天文說:“很多業內人士現在都說一部分影片只能在大銀幕上看,一部分影片適合網絡上播映,可以進行區分。但這個評定標準非常模糊,對于線上線下打通,觀眾也很難做出最合適影片的選擇。”
從最初完全抵制到逐漸變相接受
院線方盡管憤怒,但面對“院轉網”的事實,除了在口頭上出氣,根本無法在實際行動中組織起來進行有效抵制,慢慢地只能被迫接受這一現實。畢竟,對有著“大片依賴癥”的院線來說,或許很難舍得從此就拒絕放映由徐崢參演的電影。
華誼兄弟影院管理公司總部排片經理唐樂也認同“影院是被動的”說法,他表示,無論是創作人還是院線方,很有可能從完全抵制到逐漸變相接受院轉網這種模式,相當于當初的“膠片轉數字放映”,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但他個人判斷,在十年之內,電影院依然是國內觀眾觀影的主流:“國內影院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銀幕數飽和,競爭依舊激烈,在這個過程中會進行數量上的變化,存留精品,放映條件逐漸提升,單塊銀幕的盈利會上漲,發展過程中會逐漸提高影院的話語權,變得更扎實以后才能有效地與片方博弈或者是爭取窗口期等問題。”
電影市場專家蔣勇表示,目前內地影市的院轉網格局還遠遠沒有成熟,相信疫情正式結束后,院轉網的電影可能也會越來越少。對院線方來說,應該給予部分中小成本影片應有的線上空間,同時捍衛已大規模宣發院線大片的窗口期原則,而不是一刀切抵制院轉網,這才是未來該努力的方向。
觀眾
六成接受網上付費看片,大片首選影院看
經過一年“院轉網”的洗禮,69%的觀眾都有線上觀影的消費經歷,線上觀影也越來越成為潮流。根據新京報記者對100位觀眾的調研可以發現,在電影院復工以后,雙線市場正常運轉,有一半的觀眾愿意結合影片的實際情況來對電影在線上或是線下之間做出選擇,僅有7%的觀眾做出了“首選線上看電影”的選擇,34%的觀眾成為線下觀影的忠實觀眾,在傳統電影院仍具有影響力的情況下,線上觀影進一步提升了在觀眾心中的權重,而首選線下觀影的觀眾達34%,這個比例比首選線上的7%觀眾多了一大截,也說明電影院線在觀眾心里仍然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播放平臺擴大了用戶數量,一些觀眾覺得值因為有片可看
“對優愛騰這類傳統網絡電影‘第一窗口’的播放平臺來說,將單片付費模式引入院線電影,意圖是納入網絡電影外的更多院線電影觀眾,一方面可以依靠院線電影獲得更廣泛的內容用戶,一方面又穩抓網絡電影原有用戶群體,鞏固會員制。”票房專家羅天文分析,疫情這段特殊時期,優愛騰視頻平臺快速擴張內容池,以量變達到質變。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與貓眼聯合發布的《疫情影響下的電影行業發展對策研究——觀眾觀影意愿調研報告》顯示,七成以上受訪者有過線上付費觀影經歷,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線上付費是可以接受的,說明觀眾對線上觀影模式有較高接受度。
舉例來說,2020年2月1日,甄子丹主演的《肥龍過江》選擇在愛奇藝、騰訊視頻進行單點付費觀看,影片正式上映后,彈幕和評論中有不少網友表示,“感謝互聯網讓我們足不出戶看到院線新片”、“院線片首映6元錢,比起電影票便宜很多”、“6元就可以看甄子丹的打戲,太值了”。另外,兩大平臺均顯示非會員觀看需花費12元,而VIP會員則只需要6元,對不少非會員來說也是一個充值的誘惑。觀眾王雪就為了提前觀看《春潮》充值了愛奇藝會員,她表示像這類影片在家庭影院觀看的感覺也挺好,最重要的是“起碼有得看”。
影院依舊是觀眾心頭好,優質內容權重將更明顯
“無論是在北美還是國內,民調的數字隨時在變化,短暫來說觀眾的意向是無法準確臆測的,無論院線電影還是轉網的電影,觀眾會根據自己的判斷和需要來選擇收看渠道。院線和網絡雙方有著重要的互補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優質內容的權重無疑會愈加明顯。”唐樂對觀眾關于院轉網的看法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
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票倉,無疑能夠說明中國觀眾對院線依舊存有非常大的信心。有觀眾反映,體量大的大片要實現“轉網”的情況也越來越少,并沒有院線電影那樣有很多選擇。另外在網絡上看電影也有很多不便之處,就像當初在手機平臺上看《囧媽》,始終沒有電影院的儀式感,更多像在拿著小熒屏“追劇”的感覺,一旦周圍發生什么事就很容易分心。
觀眾李毅說,目前國內院轉網的規定機制不夠成熟,如果真的有一天線上、線下都可以同時看的話,要在網上花與電影院同樣的價錢還不如去實體電影院看片,“例如《神奇女俠1984》這類大片是必須要去影院的,就算網上像國外一樣可以付幾十元觀看,我也認為看它應該去影院。”
市場
影片發行模式更靈活,盜版和“爛片”要防范
2020年,雖然陸陸續續一直有“院轉網”的影片,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也只有《囧媽》《肥龍過江》《大贏家》《征途》這些原本體量較大的電影,體量小的中小型影片基本沒掀起太大的波浪。從市場需求變遷到院線電影轉網端發行,可以看出,用戶需求的變化已經開始從質到量對內容供給上產生影響。隨著線上觀影習慣逐漸被培養起來,更多影視公司在未來的布局上可能會向網絡端傾斜,拓展網絡電影市場增量。再加上網絡視頻平臺覆蓋的大面積用戶群,也有利于腰尾部影片、多元化內容在這里尋找更大的市場。
院轉網模式為片方在網端市場帶來的可能性,則是以更靈活且多元的發行模式應對市場變化,以更豐富的內容輸出拓展增量,強化行業長期穩定的抗風險能力。大家心知肚明的“高一級”的院線電影“下凡”,似乎能從側面反映出“網絡平臺的電影”日趨精品化的意味。而每一部“院轉網”的電影背后,還暗藏著其首發平臺對“院轉網”作品的殷切期待——但凡這樣的作品能夠取得票房上的大成功,則印證著網絡平臺用戶們亟待挖掘的巨大潛力,而進一步的平臺變現就指日可待了。
由此,部分人士對院線電影轉網絡的前景持樂觀態度,認為“即便沒有疫情,電影業態也會發生變革,黑天鵝事件只不過是加速了變革,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將會像兩股水流一樣,奔騰交匯,最終形成更廣闊的河流”,共同推動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羅天文提到,這樣的愿景似乎美好,但院轉網無疑也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就國內的網絡電影現狀而言,當影片的目光瞄準線上放映,影片的介質不再是大銀幕之后,制作上降級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電影的形態也將逐步偏離傳統電影的概念。他說,目前國內院轉網機制并不成熟,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加強的問題,例如國內觀眾對付費看片費用多少的承受度,知識產權的產品價值,盜版猖獗如何抵制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另一方面,網絡電影如今的盈利似乎不再如當初容易,而內容層面的品質要求的提升,也倒逼著網絡電影一步一個腳印的內容成長。就像各行各業一樣,出類拔萃的網絡電影作品終將只是金字塔頂端的一點點,如何實現網絡電影的工業化生產、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的平衡,還需要更多創作者來探索。未來,多種優質內容多渠道播出的情況下,留住“觀眾”也好、留住“用戶”也罷,最管用的莫過于有口皆碑的好內容——“內容為王”,永遠是一句大實話。
無論是在院線播出、還是轉戰網絡,不能夠以優質內容說話的作品,不能收獲觀眾好口碑的作品,最終會被觀眾拋棄,無論在哪一個平臺,內容的成長空間都很大。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宋維才說,只有在內容好的基礎上,院線可以和互聯網攜手共同做大電影產業的蛋糕,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從而長久地融合共生。不管是院線市場還是網絡市場,在雙線都進入精品化的新階段,何種渠道本質上并不重要,內容質量才是影片破局的核心要素。只有做出觀眾喜歡的內容,才能讓線下和線上在交匯中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