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開年以來中央政治局的第一次集體學習,強調將“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劃定了我國十四五時期社保改革的重中之重。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平臺經濟在內的新業態就業人員等人群的社保“短板”問題將受到更多關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6日下午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強化問題導向,緊盯老百姓在社會保障方面反映強烈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斷推進改革。要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表示,此次集體學習對十四五期間的社保任務做了細化,提出了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等基金省級統籌、農村救助、健全農民工等人群社保制度以及“三醫聯動”等具體的工作方向。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會議的基調謹慎、冷靜,看到了未來所面臨的風險,沒有在社保領域做出更多的提高待遇方面承諾,而是提出加強體系建設和頂層設計,進行精細化管理并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這都是健全完善當前社保體系必須要做的事。
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習近平表示,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社保改革思路從廣覆蓋走向了全覆蓋,十三五期間啟動了全民參保計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定為我國未來十五年社保改革的目標。
目前,我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習近平表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和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不足,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員張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確實是全球最大的,但是這個保障體系最核心的主體部分針對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實際上覆蓋面并不高,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許多都沒有參加,這是我國社保制度亟待彌補的短板。
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就業人員的社保問題,也是每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特別關注的問題。人社部在回復去年兩會的相關提案建議時稱,目前,靈活就業人員可自愿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也可以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可在本省上年度全口徑平均工資的60%~300%之間自主選擇繳費基數和繳費方式。為鼓勵其積極參保繳費,靈活就業人員按照20%的費率繳費,比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總費率降低4個百分點。
去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6號),明確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省內戶籍限制,為各類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清除了制度障礙。
在此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指出,要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健全退役軍人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此次政治局集體學習又更進一步,將農民工、新業態就業人員的社保問題也納入了決策視野。
楊燕綏表示,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等人群的具體社保問題受到這么高層級的關注非常少見。因為現在我國面臨著大問題是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的就業人員,其中包括大學生、研究生在內,他們一直都面臨著社會保障不足的問題。
“雖然制度允許他們按照個體戶來參保,但個體戶的參保費用是很高的,他們難以參加到這個制度中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未來必須對他們有新的制度安排。”楊燕綏說。
張熠表示,廣大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缺乏保障,沒有安全感,造成企業之間負擔不均衡,用工越規范的企業,社會保障繳費負擔越重,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損害了市場公平。同時增加了社會保障運行風險。而全民參保有助于控制社會保障費,提高社保基金可持續性,讓我們擁有一個更低成本、更高效和更安全的社保體系。
退休制度改革已經啟動
習近平提出,要增強風險意識,研判未來我國人口老齡化、人均預期壽命提升、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等發展趨勢,提高工作預見性和主動性。
張熠表示,中央提到了老齡化,還提到了教育年限的增加和勞動力結構變化,這也意味著嬰兒潮出生人口集體步入老齡化,以及低生育率和預期壽命延長等問題已經受到高度重視。
“我們不僅僅要考慮人口老齡化,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還要緊緊地盯著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勞動結構的變化,從而合理地去動態調整我們的退休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張熠說。
楊燕綏近年來一直在強調1963年新中國歷史這最大一波“嬰兒潮”中的男性從2022年起退休給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帶來的沖擊,她提出要盡早改革我國的退休制度,建立“早減晚增”的養老金領取機制。
“按照77歲的人均預期壽命,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應該工作到63到64歲,但現在女性才工作到50和55歲,勞動人口年齡偏低是我國就業政策中的一大問題。”楊燕綏說。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2月2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游鈞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人社部正會同相關部門在研究具體的改革方案。
中央對延遲退休改革的定調是“小步慢走、彈性實施、強化激勵”,延遲退休將會堅持統一規定同自愿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以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
游鈞表示,由于延遲退休年齡涉及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人社部在方案的研究制定過程中,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充分吸收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凝聚社會共識,要取得最大公約數,確保方案科學可行、平穩實施。
張熠認為,國家不再僅僅看人口的老齡化,而是注意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社會指標的變化。老齡化并不可怕,它本身是社會進步發展必然的結果,關鍵是我國社會中間其他一些變量能否適應老齡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