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中國外交部網站公布的信息顯示,應美方邀請,中美將于近期舉行高層戰略對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方對中美關系的立場是明確的。我們要求美方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美關系,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尊重中方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按照兩國元首通話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
據了解,應美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于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雷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此前一天,美國國務院也宣布了同樣的消息。
在此之前的3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視頻記者會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不干涉別國內政,是《聯合國憲章》的明確規定,是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包括中美在內,各國都應切實遵守。作為兩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中美之間有分歧有矛盾在所難免,關鍵是要通過坦誠溝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戰略誤判,避免沖突對抗。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之間在利益交融中出現競爭并不奇怪,關鍵是要在公平公正基礎上良性競爭,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對方,而不是相互攻擊、零和博弈。更重要的是,無論從兩國還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合作,都應當成為中美雙方追求的主要目標。中美可以合作、需要合作的清單就放在我們面前,包括抗擊疫情、經濟復蘇、氣候變化等等,我們愿本著開放態度與美方探討和深化合作。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盡快解除迄今對中美合作設置的各種不合理限制,更不要再人為制造出新的障礙。上個月中國農歷除夕當天,習近平主席應約同拜登總統通了電話。兩國元首就中美關系深入交換意見,為兩國關系重回正軌明確了努力方向。我們愿與美方一道,全面落實這次重要通話的成果,共同推動中美關系“辭舊迎新”,實現健康穩定發展。
“從當前中美關系發展的態勢來看,前景較前期有所改觀,如果再結合近三個月時間我國進口美國農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這個現象分析,只要美方誠心合作,未來中美關系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未來我國農產品市場會因此出現較大變化,主要將表現在市場供應增加方面。”河南省玉米貿易商魏華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近一年時間他一直在跟蹤分析我國農產品進口數據變動趨勢。在此過程中他發現,雖然中美關系波折不斷,但我國進口美國農產品的步伐卻一直沒有停下來,春節前后更是不斷增加了對美國玉米、大豆、豬肉等的進口。
記者注意到,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2021年1—2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數據顯示,進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櫚硬脂)同比增長48.4%,進口糧食(不含大豆)同比增長241.7%。這引起了市場的特別關注。魏華認為,估計進口美國小麥、玉米、高粱數量增長較多是令進口糧食同比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當前我國南北港口玉米價格出現倒掛的主要因素。
“從近期國內玉米、豆粕、豆油等期現貨價格的走勢來看,背離現象較為明顯,主要表現為玉米、豆粕、豆油期價相比現貨價格貼水較多。”據廣州市豆粕貿易商趙紅偉介紹,雖然春節過后國內豆粕現貨價格也有所下滑,但遠沒有豆粕期價下跌的那么快,而針對玉米和豆油價格來說,玉米現貨價格最高漲到了3100元/噸一線,豆油現貨價格更是高達10000元/噸,玉米期價最高只有2930元/噸,豆油期價最高則為9522元/噸。
趙紅偉認為,農產品期價的漲跌主要反映的是未來市場預期的供應狀態,如果后期中美關系持續改善,貿易環節雙方互設的一些限制措施與政策被取消,預計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會趨于寬松,如我國如果取消對進口美國玉米酒糟粕的“雙反”措施就會大幅增加玉米替代品數量,而如果美國不對疆棉及其產品采取限制政策等,則又會刺激我國棉花制品等的大量出口。
“中美貿易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性的市場影響因素,如果中美關系得到改善,不但會在農產品市場引起較大反應,而且在黑色及金屬市場也會引起較大反應。”廣州市煤炭進口商李明軍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玉米、豆粕期現貨價格出現持續下滑行情與國內部分地區出現非洲豬瘟疫情也有很大關系,“小白條豬肉”的大量上市、能繁母豬存在受損的可能等降低了玉米、豆粕的飼用需求預期。與此同時,氣溫的回升又促使東北地區農民與基層小糧販、糧商加速售糧,一些手中擁有較大庫存的大型糧商也不再惜售。另外,內地小麥開始“闖關東”也擠占了玉米、豆粕的飼用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