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會在網上收到無數網紅安利和商家推銷的護膚美白產品,可以說,保持自己的美貌是自古以來所有小姐姐的畢生追求。誰不希望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鏡子里是一張國色天香,傾城傾國的臉呢?
前幾天,國內考古學家首次發現了東周墓出土的化妝品里面含有植物精油。看到古人在追求美麗上的秘方,有純天然無污染的、有工序復雜周期長的,甚至還有材料非常恐怖的!總的來說古人的秘方可比現在千篇一律的護膚美白的產品有趣多了~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發現周代化妝品盒上,有植物精油的痕跡
古人護膚自有一套
化妝倆小時,護膚第一步。古人同樣看重護膚環節,擁有一個好皮膚有多重要,不僅能素顏出街,還是畫出復雜完美妝容的基礎!
護膚秘訣一:
豬胰,多功能的抹臉神器
清代后期的小說《兒女英雄傳》中有這么一段描述:“搓了陣香肥皂、香豆面子,又使了些個桂花胰子、玫瑰胰子”。那這個桂花胰子、玫瑰胰子是什么呢?
《本草綱目》中有解釋:一名腎脂,生兩腎中間,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門、三焦發原處也,肥則多,瘦則少,蓋頤養賴之,故謂之頤。此處的“頤”便是我們上面所說的“胰”了。
《西游降魔》中,豬剛鬣化身的美男子就是一臉豬胰油
東晉時期的中醫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肘后備急方》中提到:把豬胰放到油中,使勁地反復揉壓,再加入冬瓜、杏仁的細末,做成白色的油膏,用來涂手,能起到滋養、光潤手掌皮膚的作用。不僅如此,古人還把鮮花、水果碾碎后與豬胰一起泡在酒中制成膏液,在臨睡前涂在臉上,在夜間的保養皮膚;而到了冬季,它還可以起到潤滑保濕、防止皮膚干裂。這么看,是不是很像現在的保濕霜、晚霜。
于是豬胰就變成了人們愛不釋手的護膚品。
到了唐代,人們在制作肥皂時也會加入豬胰。這時候的人們就把清潔去污與滋潤皮膚的功能綜合到了一起。
而到了清代,慈禧太后還給豬胰加入了中藥療效。據記載,光緒三十年,御醫曾為慈禧太后配制"祛風潤面散":這種專門調配的“胰子”,在“潤面”的同時,還要“祛風”——祛除表里、經絡、臟腑間留滯的風邪,因為那個時候慈禧有“面風筋攣”的毛病。御醫便利用綠豆白粉來行使清潔的功能,同時配以有藥療作用的中藥,等于是結合了護膚、治病、清潔三合一的藥皂。不知道咱們現在市面上也有沒有這種功效的護膚品存在?
護膚秘訣二:
面脂,武則天永葆青春的秘密
這可能是古代最最最最科學的護膚秘訣了。因為古人所用的大多是植物類做成的面脂,有點類似現在的面膜。
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中就出現了“脂澤粉黛”這樣的詞,那時候人們可以使用的物料十分有限,妝粉的原材料就是大米。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時候,用得起米粉敷面的人家可謂是相當壕。
永泰公主墓壁畫 圖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在北魏時期《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米面脂的制作方法:先把米泡一個月,然后研磨成特別細的粉末。然后只用剩下比較濃稠的部分,用棍子沿著一個方向攪動至少三百圈。再密封到罐子里。然后鋪上棉布,撒上草木灰把水吸干。反復直至徹底吸干水分。到這里就做成了半成品,這個時候可以加入鮮花、草藥等配方,最后放到太陽下曬干再研磨一下就是成品的面脂了。據說護膚效果很好,抹到臉上非常光滑。
除了稻米面脂,唐代御醫張文仲給武則天做了一種常敷面脂,加入了很多中藥成分。制作方法也很復雜,藥要切碎,然后用酒浸泡一晚,再煎制,慢慢形成凝固。不僅有滋陰潤膚的功效,中藥成分可以祛風通竅,活血保濕 。后人一度認為這是武則天永葆青春的秘密。
<img "https:="" mmbiz.qlogo.cn="" mmbiz_jpg="" 3eukbvhwiakib45s36trufoohmyfyf5aqz7hy4xt8ki79dpwibdfe8kcuekdljmebfviaejhnss45cicdia3ialp7qqoa="" 0?wx_fmt="jpeg"" data-cropx1="0" data-cropx2="700.0000000000001" data-cropy1="469.23076923076917" data-cropy2="885.8974358974358" data-ratio="0.5942857142857143" src="https://img1.artimg.net/202103/yBOObsuaMrZnHTw0CZBsTUCukoDcxeUBWUFyRLCk.jpeg" data-type="jpeg" data-w="700" data-backw="546" data-backh="324" _width="100%" class="" alt="圖片" data-fail="0" _src="https://img1.artimg.net/202103/yBOObsuaMrZnHTw0CZBsTUCukoDcxeUBWUFyRLCk.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唐后行從圖》高180厘米、寬100厘米,絹本,設色
在明清時代,最為流行的面脂叫“玉容散”,乾隆年間官修的《醫宗金鑒》中記載了其配方,“將綠豆粉與白牽牛、白僵蠶、白蓮蕊等共研末,每用少許放手心內,用手調濃,搽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就是讓使用者把合成的粉末用水調成糊,在臉上涂抹一層,保持一段時間,再用水洗掉。晚清時期,太醫為慈禧太后做了一款特殊的“玉容散”,除了以藥料為主,還加入了老鷹、白鴿的糞便做調劑。
護膚秘訣三:
玉石滾臉,娘娘們的最愛
你是否有用過現在的瘦臉神器,若你有追過《甄嬛傳》、《如懿傳》,你會發現這東西也出現在娘娘們手上:后宮嬪妃拿著一個玉制的小滾輪,在臉上滾來滾去,撫平臉上的褶皺,用來美容。
圖源《如懿傳》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時有一大臣名叫孔休,王莽想結好他,欲送他一玉緣,并對他說:“誠見君面有瘢,美玉可以滅瘢。”宋代醫學名著《圣濟錄》中提到:“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則自滅。”瘢痕是指傷口愈合而形成的疤或瘡口留下的痕跡。
由此看來,電視劇并不是憑空捏造,古人的確認為以玉磨面,可除掉臉上瘢黑。
截圖自《甄嬛傳》
玉石除了磨面去疤痕皺紋,李時珍《本草綱目·玉屑》中還說可以滋養毛發:“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隋煬帝便是經常拿玉摩擦頭發,認為效果比用“蘭膏”之類的化妝品更能使發質順滑有光澤。
晚清時期,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齡所寫的《御香縹緲錄》就提到:“除了每晚搽抹雞子清,以阻止臉上的皺紋繼續展長或擴大以外,太后還有很多的方法。有一種是非常別致的,原來伊的梳妝臺上還安著兩根約莫二三寸長的玉棍,兩頭有金子鑲的柄。每天早上,伊必須用它們來在伊自己的臉上或上或下地滾著。這個東西是很滑而很冷的,上面也并不涂著什么藥粉,真不知有何作用。太后卻總是很有耐性地坐在那梳妝臺前,一面不住地把它在臉上滾個不休,一面定神朝鏡子內望著,仿佛滾幾滾馬上就有功效的樣子。”
《御香縹緲錄》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實錄》,原文為英文寫就,這是解放后出的第一個版本。作者德齡,原系慈禧身邊八個女官中較為得寵的一個。她在書中所寫的,多系其親身經歷的生活,可供了解晚清王朝統治者的宮廷內幕和作為晚清歷史研究參考。
當然,沒有確實可靠的科學依據證明玉有這些神奇的功效。玉滾子僅僅只是按摩臉部,促進血液循環。但畢竟在古代人心目中,玉就是有著瑩潤光潔、長存不損的作用和地位吧。
古人美白比誰更狠
如果說古人護膚比較含蓄溫柔,那美白就是各顯神通,拿命在拼了!畢竟一白遮三丑,在封建時代皮膚越白說明勞動越少,地位越高。
美白秘訣一:
外敷鉛粉,洗不盡的“鉛華”
如果說化妝粉中的“粉”字拆開,一半是“米”,代表古人的化妝品用稻米、粟米等研碎制成粉,那另一半“分”代表什么呢?答案是“白鉛粉”,成語“洗凈鉛華”說的就是這個白鉛粉,科學名稱碳酸鉛。
《天工開物》中詳細地記述了古代鉛白的制作工藝: “丸造胡粉(就是鉛粉),母鉛百斤,镕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妥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糊甑縫,安火四兩,悶舂之七日,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入水缸內。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每掃下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均,澄去清水,用細灰接成溝,紙隔數層,置粉于上將干,截成瓦定形,待干收貨。”
唐代女子化妝步驟,第一步就是敷鉛粉。
<img "https:="" mmbiz.qlogo.cn="" mmbiz_jpg="" 3eukbvhwiakib45s36trufoohmyfyf5aqzoypqcjroxqxlcbjllqkqlhwibn8icpia31dwdtwpeuia679luiqtosplyq="" 0?wx_fmt="jpeg"" data-cropx1="0" data-cropx2="550" data-cropy1="0" data-cropy2="271.7863105175292" data-ratio="0.49272727272727274" src="https://img1.artimg.net/202103/VvTSxxaLU5iDmx5Jf1hWx6ZmonsyeqWomiYA1tAm.jpeg" data-type="jpeg" data-w="550" _width="578px" class="" alt="圖片" data-fail="0" _src="https://img1.artimg.net/202103/VvTSxxaLU5iDmx5Jf1hWx6ZmonsyeqWomiYA1tAm.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唐《弈棋仕女圖》局部,可以看到面部涂上了白鉛粉,與頸部肉色明顯不同
鉛粉實際上主要材料包括鉛、錫、鋁、鋅等各種元素,它與米粉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防水,敷于面上還能使人光彩照人,在秦漢時期被廣泛使用。曹植在《洛神賦》中便是用“芳澤無加,鉛華無御”來形容女子的美貌。
古代人愛用這種方法,鉛和汞可以干擾皮膚黑色素形成,最快速達到美白的效果,只是不持久。然而鉛和汞都是重金屬,對人體傷害很大。現在很多非法小廠商制作的偽劣化妝品中就喜歡添加鉛和汞,以達到“一涂即白”的效果。
美白秘訣二:口服丹藥,要臉要白不要命
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女兒弄玉長得漂亮,但膚色卻不夠白,所以弄玉自然對美白情有獨鐘。而秦穆公手下有個人叫蕭史,為了投其所好,弄來一個叫“飛云丹”的美白丸。弄玉服用了一段時間后,效果立竿見影,臉肉眼可見的白了許多,可是沒高興多久,弄玉就去世了。
這便是神話“蕭史弄玉”的另一種結局,《中華古今注》記載:“自三代以鉛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蕭史,為燒水銀作粉與涂,亦名飛云丹。”所以其實這個看似美好的愛情故事,其實是一個因美死的悲劇。
明 仇英 《吹簫引鳳圖》畫中為蕭史弄玉的傳說:蕭史和弄玉夫妻兩人在林間笙簫合奏時,忽然天外飛來一只龍和鳳,載著他們一路吹蕭,得道成仙。
古人:水銀不行,那我們改吃其他的吧。
魏晉時期,有人說五石散可以使面色紅潤,肌膚白皙嬌嫩。這成為了當時男女們瘋狂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沒錯,魏晉的男性也要美美噠!
截圖自電影《越光寶盒》
六朝時期,男性以白皙嬌嫩為美,理想中是白玉般的肌膚。第一個五石散的大力推廣者就是曹操的干兒子何晏,他服藥后變得肌膚白皙,眾人那是羨慕妒忌恨啊。曹操的親孫子魏明帝尤其不爽,以為他是涂了鉛粉,大夏天賜給何晏熱面湯吃,要揭穿他,結果何晏吃得滿臉汗,香汗淋漓更顯白皙!人家是真白,魏明帝服了。一下子所有男子找何晏要美白妙方,吃五石散的風氣一下就傳開了,所以六朝時代多有白皙秀美的男子。
但這東西有毒啊各位!它的主要成分是鐘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毒品。(似乎找到魏晉時期國破家亡的原因了……)
古人不擇手段、拿命去護膚美白,是因為古代沒有科學依據。但在現在化妝品護膚品中,我們和古人一樣,只看到了它的效果,卻看不到它的成分。網紅宣傳、朋友推薦、商家打折的美白護膚品,可能就含有汞或致癌物質,而我們就像古人把白鉛抹臉上一樣,只為了美白,殊不知這些產品藏著健康隱患。
美白護膚是有代價的,就像茨威格在《斷頭皇后》中所說:“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有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美白也同樣如此,根本沒有捷徑可言,如果有,那就是不靠譜的美白方式兒~”
《乾隆帝妃古裝像》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