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五大上市保險公司今年一季度保費數據已悉數出爐,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分別實現保費收入3239億元、2437.75億元、2034.02億元、1387.09億元和633.92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5.23%、-5.45%、4.97%、6.27%和8.8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上述五大上市保險公司共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9731.78億元,同比增長2.64%。
記者注意到,2021年一季度,中國人壽、平安人壽、人保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五家壽險公司合計保費約6997.66億元,較去年同期僅增長2.05%,低于前兩月5.92%的增幅。對此,有券商分析認為,今年1月受提前開門紅和舊版重疾定義炒停疊加影響,新單和價值均呈現大兩位增長,3月新單保費增長低于預期,是受制于客戶儲備及需求提前消耗,后續關注上市險企增員進展、質量及需求恢復程度。
新單增速放緩影響壽險保費增長
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五家壽險公司分別實現保費收入3239億元、1663.97億元、954.17億元、633.92億元、506.6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23%、-4.49%、3.89%、8.83%、-5.45%。《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上述五大上市壽險公司共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997.66億元,較去年同期僅增長2.0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今年前兩月相比,五家壽險公司一季度保費增速均呈現放緩跡象,從總保費收入來看,2021年1~2月,五家公司合計保費同比增長5.92%。
開源證券分析認為,1月重疾險新舊定義切換,保障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及3月險企經營策略轉為增員及養客共同作用導致新單增速放緩,疊加2020年同期續期保費影響造成總保費同比增速放緩。整體看,預計3月上市險企新業務保費均受需求及經營策略影響承壓,不同險企間總保費同比差異來自于2020年業務的續期保費差異。
上述券商分析險企新單業務顯示,3月中國平安壽險個人新單保費達成79.53億元,同比下降17.06%,2月同比增長23.65%;中國人保3月新單保費23.35億元,同比下降49.26%,主要原因為主動壓降躉交業務。
從五家上市壽險公司看,新華保險增速仍保持領先,其次是中國人壽。申萬宏源分析認為,新華一季度表現基本符合預期。該券商分析認為,中國人壽3月保費負增長有三方面原因:一是2018年3~4月,公司銷售了約200億元的3年期繳的臻品系列年金,2021年這部分續期到期,一定程度上4月續期業務仍有一定壓力;二是3月單月新單兩位數下滑拖累保費增速;三是去年同期公司個險人力超過200萬人,2020年下半年公司加大隊伍清虛力度,這部分孤兒保單或拖累去年新單期繳本年繼續率水平。
太保財險增速領先財險“老三家”
財險“老三家”保費數據顯示,2021一季度,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分別實現保費收入1355.52億元、661.75億元、432.9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2%、-8.84%、11.93%,與前兩月相比略有改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顯示,上述三家上市財險公司一季度合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450.19億元,同比增長2.56%。
從財險“老三家”保費增速來看,太保財險增速持續領先老三家,申萬宏源預計,系非車業務強勁增長,車險保費降幅低于同業。
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兩家披露了車險保費數據。具體來看,人保財險和平安財險車險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16.6億元、426.38億元,增速分別下降6.7%和8.83%。2021年1~2月,人保財險和平安財險車險保費增速分別下降6.3%和12.8%。
從非車業務來看,平安財險非車業務(不包含意外與健康險)保費182.97億元,同比下降15.85%。人保財險非車業務增長分化,信用保證險保費僅4.9億元,同比大降80.4%,其余險種保費增長。值得關注的是,人保財險、平安財險的意外與健康險延續快速增長,2021年一季度,分別實現保費收入436.46億元、52.3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4%、28.44%。
開源證券認為,上市險企3月保費收入略低于預期,主要受需求恢復較慢、經營重心轉移影響。二季度重點在于增員和養客,主要險企增員門檻提升,注重優質代理人的招募,重“質”輕“量”,優質代理人占比提升利于負債端后續改善。預計上半年負債端整體維持弱復蘇趨勢,近兩周十年國債收益率有所回落,全年視角看,保險2021年再投資利率擴張趨勢較為確定,利于保險投資端利差擴張和估值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