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頭版刊發評論文章稱,2020年末,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價格突破1000元/噸大關,一度引發市場極大關注。然而近日,鐵礦石期價站上1110元/噸歷史新高,驚嘆之聲已經寥寥。
一年多來,對于大宗商品市場的異常表現,市場似乎已見怪不怪。滬鋁期貨價格從逾11000元/噸漲至18000元/噸上方,近期包括動力煤、鐵礦石在內眾多黑色系商品創下階段性或歷史性新高,大宗商品市場受疫情影響帶來的蝴蝶效應直接、明晰。鋼鐵、電解鋁等此前一直被詬病的傳統行業,也因盈利豐厚,被冠以“順周期”概念而受到市場追捧。
上游狂歡之余需要看到,目前中下游企業的成本壓力已經凸顯,漲價潮恐逐級向下傳遞。我國3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生產價格指數(PPI)大幅躍升至4.4%,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同比抬升0.4個百分點。海通證券分析,3月份PPI的回升主要由大宗商品漲價帶動,生產資料價格同比飆升至5.8%,生活資料價格同比僅轉正至0.1%。從行業分類看,漲價幅度較大的幾乎全部集中在上游原材料相關領域,下游終端消費需求相關領域沒有明顯的價格上漲。
不過近日,寶潔、可口可樂、金佰利等跨國消費巨頭紛紛公布旗下商品的漲價計劃,原因皆指向包括包裝紙、鋁罐在內的成本端。
日前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全球通脹升溫,是全球經濟逐漸復蘇、供需關系短期調整、流動性寬裕以及投機炒作等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具有修復性和階段性特征。大宗商品供需兩端并沒有出現整體性、趨勢性變化,其價格不具備長期上漲的基礎。
不可否認,目前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包括市場對供給端受限的炒作,如煤炭行業安全監察等導致產能縮減,又如鋼鐵在限產減排政策影響下,高爐開工率大幅走低,對價格起到推高作用。在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推進下,包括鋼材在內的大宗商品供給端壓縮預期增強,或也將使得市場供需格局持續趨緊。
上游商品漲價難續,但大幅降價短期或也難實現。產業鏈上成本壓力轉嫁的規律不可逆,“漲聲一片”背后,尤需警惕終端商品成本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