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總規模應控制在1000億美元左右,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項目的投資比重在其中要占40%左右。這樣能夠更好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陳甬軍在接受中國一帶一路網采訪時表示。
3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正式發布。同“十三五”規劃綱要一樣,“一帶一路”建設作為第十二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列成章。
如何理解“十四五”規劃中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容?“十四五”期間,“一帶一路”建設又面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中國一帶一路網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陳甬軍解讀“十四五”規劃中的“一帶一路”。
中國一帶一路網: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表述由“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變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您是如何理解這一變化的?
陳甬軍:“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高質量發展”上。如何理解這一變化?我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把握“高質量”的內涵。
第一,從微觀角度看,每一個項目的質量要達到標準。既要符合國內標準,也要符合國際標準,更要符合當地的標準。每一個工程項目的質量要經得起歷史檢驗,達到設計壽命。
第二,“一帶一路”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讓高質量的項目長久地造福當地社會、經濟、生態等的發展。樹立這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倡導“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有效防范“走出去”的環境風險,從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更重要的是明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原則。倡議來自中國,建設要靠大家。這樣才能把“一帶一路”倡議內在的紅利變成現實的財富,由參與共建的各方共享。
中國一帶一路網:目前來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甬軍:一是國際共識持續擴大;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三是貿易往來持續增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占同期外貿總額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13年的25%提升到了2020年的28%;四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相直接投資穩中有增;五是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特別是在2020年驚心動魄的新冠疫情暴發這一不確定因素對全球經濟造成很大影響的情況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經過七年建設顯示了它的成效,我估計去年中國GDP增長2.3%中就有0.3左右是由于“一帶一路”拓展了與各個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在外貿出口、投資方面的增加所帶動的。
中國一帶一路網:在“十四五”期間,“一帶一路”建設又會遇到怎樣的一些挑戰?
陳甬軍:首先是外部政治環境變化會給“一帶一路”帶來一些挑戰,比如前不久,美國總統拜登就意欲聯合英國、日本籌設他們自己版本的“一帶一路”倡議,可能在未來會影響到一些國家。
其次是疫情在國外仍對當地的項目建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很多項目停工,中國人去當地建設的成本大大提升。這一情況可能仍舊會持續一段時間。
第三個就是國內的協調我認為做得還不到位。應該有一個非常嚴密的計劃——怎么“出去”?多少個項目?怎么來按步走?——這些需要有個整體的設計。
中國一帶一路網:為應對這些挑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陳甬軍:第一,“十四五”期間共建“一帶一路”中方總的非金融投資規模應控制在1000億美元左右。前面七年在1300億左右,今后要做深做實,而不是把規模擴大,關鍵是把每個項目做好做精。所以要在規模總量上面進行適當控制。當然這是一個大體指導性的規模,沒有包括國際資本市場和共建設國家的投融資規模。這樣,在未來五年里每年控制在200億美元左右。同時,在國民經濟投資總規模當中就可以安排好這一塊的投資建設規模。而且這里面的結構要調整:在一千億美元投資當中,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項目的投資比重要占40%左右。把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這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用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去。比如,我們的燃煤電廠“出去”并不是簡單的復制國內已有建設項目,而是通過防止污染、提高節煤等數字化措施來實現綠色發展。今后可以重點在這些項目建設上進行數字化的轉型改造,努力把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提高到總投資的40%以上。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地方省市級重點項目建設的協調機制。“十四五”規劃中提及,“推進福建、新疆建設”一帶一路“核心區”。那么在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時候,可以考慮設立新疆“一帶”分論壇、福建“一路”分論壇、海南的自貿港分論壇等,通過創新會議形式把中央號召與各地區的發展結合起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建立省部級“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增加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討論板塊,并在會議主題的副標題中明確了合奏“一帶一路”強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建議,包括: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的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間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專項規劃、建設與國際資本市場有機接軌的“一帶一路”投融資平臺、引進第三方組織,參加評估合作建設國家債務可持續性等等。
中國一帶一路網:未來五年,“一帶一路”倡議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新的機遇?
陳甬軍:第一個機遇,我們的數字經濟產業會得到進一步地發展。中國在應用場景方面是走在絕大多數國家前面的,包括移動支付在內的這些新技術會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在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國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會在發展中國家重現,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提前享受到這些新的數字技術。
第二個是共建“一帶一路”內在的合作共贏本質和機制日益被國際社會所認識和接受。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過這七年多來的共同建設以后,他們能夠看出來“一帶一路”倡議主要還是經濟屬性的。如果說,過去在西方大國的錯誤引導下,一些發展中國家一時誤會“一帶一路”倡議帶有地緣政治色彩,那么現在他們已經更愿意接受共同發展的理念,更多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第三個機遇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我們未來會和聯合國、國際組織有更密切的聯系。比如各類氣候協定、綠色發展協定、包括脫貧經驗分享,“一帶一路”會更多地覆蓋這些內容。實現這些國際目標,“一帶一路”倡議將在里面起到很大作用。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我們將本著開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參與的各相關方共同努力,把“一帶一路”建成“減貧之路”、“增長之路”,為人類走向共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