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多數大宗商品價格延續漲勢,且在近日創出階段高點。如鐵礦石、螺紋鋼、熱軋卷板、玻璃等多個期貨品種連創新高。市場也將關注點聚焦于商品價格上漲的持續性上,而研究機構對此已有顯著分歧。
首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韋志超直言:“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最多還有3個月。”在他看來,大宗商品價格與經濟走勢基本同步,而全球工業需求見頂時間或不超過3個月。
但也有外資機構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持樂觀態度。國際投行高盛日前發布研報表示,繼續看多大宗商品市場,尤其建議投資者繼續做多銅、鋁、原油和天然氣。
美國嘉盛集團分析師也對記者表示,“超級商品周期”已經到來,且每次周期到來后將至少持續大半年。該分析師表示,當市場需求量超過供給量時,就會產生無法預先定價的稀缺性溢價。大宗商品供應在短期內幾乎是沒有彈性的,且目前大宗商品主要生產國仍受到疫情影響,短期供給瓶頸難以修復。
對比上述較為極端的判斷,國內賣方研究機構中不乏謹慎的聲音。中泰證券有色金屬行業首席分析師謝鴻鶴表示,對“超級商品周期”的提法僅局部認同。在他看來,在疫情影響下,資源供應國與需求國供需錯配、低庫存及內生補庫、充裕的流動性等因素,構成了這一輪商品價格上漲的“三駕馬車”。目前,看多商品價格的概率仍在80%左右。
“但這并不意味著商品價格不會出現調整。‘超級商品周期’的提法很容易被誤解為商品價格會不斷上漲,但這是違反規律和常識的。”謝鴻鶴認為,隨著下半年疫苗接種在全球普及,需觀察的政策變量和實體反饋也會更多,市場要跟蹤的關鍵是看多概率反轉到50%以下時的“分界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近期商品價格大漲,監管層也已采取措施:近日國內商品交易所下發通知,調整部分合約的交易保證金標準和交易手續費等。昨日,中國煤炭市場網發布通知,因近期動力煤市場持續異常波動,為穩定煤炭市場價格,經研究,暫停發布“CCTD環渤海動力煤現貨參考價”。
A股市場上,有色、鋼鐵、采掘、化工等周期板塊昨日領跌。自年初以來,通脹預期成為市場交易主線之一,上述板塊都取得了可觀的超額收益。
對后續走勢,國信證券統計了2000年以來PPI同比升至5%以上的4個時間段,其中A股有3次呈顯著下跌,一次是震蕩走勢。國信證券認為,這或許印證了“通脹無牛市”的邏輯。
但東吳證券策略團隊持不同觀點,其認為,經濟增長預期才是決定股市走勢的關鍵因素,如果增長預期可以持續,就有理由認為股市不會理會流動性緊縮,還能繼續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