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信中國通報了一批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主要涉及“安全管理、網絡借貸”兩大類,其中,48家網絡借貸類APP被點名。網信辦要求,相關App運營者應當于本通報發布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將依法予以處置。
對此,多位行業專家認為,網絡借款行業之所以成為被通報的重點,是因為該行業數據安全風險相對更集中高發。本次通報,明確指出4種違規類型,將使網絡借款平臺及涉該項業務的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更加謹慎。另一方面,監管趨嚴,一些資金成本太高、以及風控水平一般的平臺或將被市場淘汰。
涉及4大類違規
據通報,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App非法獲取、超范圍收集、過度索權等侵害個人信息的現象,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等法律和有關規定,組織對安全管理、網絡借貸等常見類型公眾大量使用的部分App的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進行了檢測。
打開APP 閱讀最新報道
圖片來源:網信中國通告
這48家網絡借貸類APP主要涉及4大類型違規:違反必要原則和《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未按法律規定提供刪除或更正個人信息功能;未明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等。
本次網信辦要求相關App運營者應當于本通報發布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完成整改,并將整改情況報網信辦,逾期未完成整改的網信辦將依法予以處置。
有涉事平臺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已立即開展內部自查自糾工作,將嚴格按照有關部門要求積極整改,按時向監管部門報告整改情況。將以此契機切實加強公司各項業務流程的規范,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服務。”
平臺展業將更謹慎
關于“網絡借貸”類APP成本次通報重點類型之一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博客,微博)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在網絡借貸行業,數據安全風險相對更集中高發,有大量的網絡借貸公司依靠個人隱私數據進行風控,包括一些隱私的通訊錄等,在催收等環節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所以相關部門會重點就這類APP進行約束和規范。”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檢測覆蓋了“常見類型公眾大量使用的部分App”,且被通報的平臺高達48家。
對于本次網信辦通報所產生的行業影響,冰鑒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談到:“當前,消費者被過度營銷經常發生,在金融領域更為嚴重。網信辦規范個人信息獲取及使用,會限制金融機構的信息收集,使其開展業務更加謹慎,部分客戶可能不會再被誤判,從而減緩個人信息泄露以及被過度營銷的發生概率。此外,借款人受到大數據歧視的概率也會降低,貸款會更加公平。”
此外,王詩強還表示:“當前一些網絡借款APP即使不擅自讀取通訊錄,也會后期要求用戶授權后讀取。只有下架一批APP,才能更有力的遏制網絡借款平臺個人隱私侵權情況。在監管趨嚴情況下,一些資金成本太高、以及風控水平一般的平臺要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