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半年已經收官,滬指累計漲3.40%,深成指累計漲4.78%,創業板指累計漲17.22%。
相較于A股整體上揚走勢,保險板塊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五大上市險企的市值在上半年不斷縮水。
保險指數上半年跌逾20%
Wind數據顯示,主題行業指數中,保險指數上半年累計跌幅達23.75%。
截至6月30日收盤,五大上市險企總市值共計28171億元,較2020年末(35159億元)減少6988億元,跌幅達19.88%。也就是說,上半年五大上市險企總市值已經縮水兩成。
從個股看,同期股價跌幅最大的為中國平安,上半年累計下跌24.71%;中國太保、新華保險跌幅同樣超20%,分別為21.15%、20.80%;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分別下跌11.72%、9.74%。
除了市值縮水,五大上市險企的保費同樣承壓。
據公告披露,1-5月,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864億元、1887.82億元、2817.60億元、3610.82億元、826.72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4.49%、5.16%、0.37%、-5.66%、4.64%。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3006.96億元,同比微增0.69%。
具體來看,1-5月,上市險企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中國人壽3864億元,中國太保(太保壽險)1211.73億元,中國人保791.38億元,中國平安(平安人壽)2519.56億元、新華保險826.72億元。合計實現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9213.39億元,同比增長1.4%。
同期上市險企財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中國人保(人保財險)2026.22億元、中國太保(太保財險)676.09億元、中國平安(平安財險)1091.26億元。合計實現財險原保險保費收入3793.57億元,同比下滑1.0%。
對于5月保費收入數據同比持續承壓,開源證券分析師高超在研報中表示,主要受保障需求恢復較慢及同期高基數影響。
高超進一步稱,二季度重點在于增員和養客,主要險企增員門檻提升,注重優質代理人的招募,重“質”輕“量”,優質代理人占比提升利于負債端后續改善。預計上半年負債端整體維持弱復蘇趨勢,部分險企6月或借助半年沖刺嘗試緩解同比壓力。
“繼續下行壓力不大”
對于保險股走弱,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這是近期市場中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有幾方面因素。第一,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保險公司展業受到較大挑戰,因此保費收入增長明顯放緩,有些公司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狀況。其次,有關方面加強對保險公司監管,過去一些擦邊球業務紛紛被叫停,資管新規出來以后,對保險業來說也構成了更多挑戰。“要有新的發展必須有創新成果,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保險業務進入到一個調整階段。”
桂浩明進一步稱,短期來講,保險股沒有明顯上沖的動力,就走勢而言,低迷可能還是要持續一段時間。
華金證券直言,壽險新單萎靡,且仍不見拐點,是板塊持續承壓的核心原因。壽險渠道改革考驗定力,以往粗放式發展弊端加速暴露,內外勤人員流失嚴重,在供需匹配差異越來越明顯下新單幾乎難以回到2019年水平。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同樣認為,供需兩端承壓是近期保險板塊走勢較為低迷的主要原因,當前保險板塊整體估值較低,繼續下行壓力不大。
展望后市,陳夢潔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從長期來看,隨著政策改革不斷加碼以及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康養需求帶來的巨大行業空間,保險行業兼具低估值以及β屬性,看好率先轉型、綜合優勢突出的公司。
東吳證券指出,長期來看,險企的改革將逐步開花結果,旺盛的康養需求也將支撐起行業的巨大空間,行業資產和負債兩端有望迎來趨勢性改善。行業估值處于歷史低位,長期配置價值優異。
萬聯證券則認為,負債端持續復蘇,健康+養老有望成為行業發展主線。壽險方面,代理人質態改善預期強,代理人增員留存和人均產能均有望向好,帶動保費持續復蘇;下半年政策型醫療和養老險將進一步推進,有望成為行業保費新一輪增長的突破口;險企紛紛布局康養產業,積極推動保險產品和康養服務的融合發展,也是負債端增長的一大驅動力。財險方面,在保費增速回暖,成本進一步收緊的預期下,車險盈利能力將有所提升;非車業務風險持續出清,短期健康險新規的實施將在短期內影響意健險保費增速,但影響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