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剛剛開啟,小微金融市場再次迎來變化。
不久前,《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試行)》(下簡稱《辦法》)正式出臺,細化了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服務的評價標準。包括信貸投放情況、體制機制建設情況、重點監管政策落實情況、產品及服務創新情況、監督檢查情況等內容都被列入其中。
銀保監會提到,出臺《辦法》是建立精細化、系統化、長效化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機制的必要步驟。
從國內小微金融發展的脈絡來看,每一次監管機制的革新與細化,都是為了滿足新的市場需求、推動行業更好地發展,這一次也不例外。從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首貸」數量要求,到今年評價標準明晰,折射出的也是整個行業的變化。
去年疫情爆發之后,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和融資面臨極大沖擊,市場需求擴張與新技術的應用推動小微金融服務快速發展。
尤其是在線上化與數字化方面,小微金融服務取得了極大突破。典型如去年網商銀行聯手100家銀行啟動的「無接觸貸款計劃」為,電商、物流、餐飲等小微企業提供線上低息貸款。
還有度小滿金融啟動的「小微加油站」計劃和「家和貸」服務——前者為全國小微企業主提供總額10億元、日利率0.01%的純信用貸款,后者則通過家庭成員增信等方式幫助用戶實現提額降息,這些都是金融數字化趨勢下,小微金融服務「增量擴面」的典型代表。
而在此基礎上,要推動小微金融服務進一步下沉,并且實現「量價齊優」的增長,需要市場參與者們全面精進技術、產品和服務。從過去一段時間的市場趨勢來看,客群細分、場景生態建設和提供更長生命周期服務解決方案正在成為他們的布局重點。
1
打破「錯配」
去年以來,小微金融市場發展迅猛。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5月末,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1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30.5%。而從服務數量來看,2020年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228萬戶,比上年增加524 萬戶。
此外,在利率方面,去年末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的利率是5.08%,比上年同期下降0.8個百分點。
換言之,過去一段時間,小微企業融資取得了「量增、價降、面擴」的效果。這是監管部門大力推動和市場各參與方通力合作的結果。
其中,監管部門創新了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金融機構紛紛設立小微專項貸款、推出新產品;而作為技術服務方的金融科技公司們則進一步提供流量、技術和服務支撐。
尤其是在提高「首貸」率、擴大信用貸款供給等方面,金融科技公司做出了很大貢獻。
一個重要背景是,隨著市場發展,小微客群的定義本身就在發生變化。根據天眼查數據,全國小微企業數量為8000多萬戶。但實際上,如果將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甚至副業需求等泛小微人群納入統計,這一群體的規模可能達到2億。
小額金融服務市場的巨大「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來自服務「錯配」。雖然同屬于小微市場,但他們對于信貸產品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無論是在擔保需求、業務規范還是定價、額度和期限等方面。
如果以服務企業的產品去服務個體工商戶,無論額度和利率多么優惠,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后者可能連最基礎的門檻都達不到。因此,在客群分層與產品設計方面,小微金融服務必須做出調整,否則就會因為「錯配」而造成市場缺口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回顧近幾年新興銀行與金融科技巨頭在小微市場的發力,就會發現,「客群細分」是他們獲得快速發展的基礎——以線上化能力打破服務壁壘,并通過靈活的產品設置(比如按日計息、隨借隨還等),甚至定制化的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以近兩年全面發力小微金融服務的度小滿金融為例,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平臺累計服務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近1000萬人,累計發放無抵押信用貸款規模超過3000億元。
而在度小滿服務的客群中,8成是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超6成是5人以下的小微企業,三線以下城市占比超過50%
但小額信貸服務的「錯配」還不止于此。
由于所處行業的不同,他們對于利率、周期、額度等需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外向型企業和本土企業、制造業與旅游業之間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周期邏輯。
此外,發展階段的不同也會造成需求差異,風險抵御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對于利率和風險更加敏感。后疫情時代,部分小微企業由于緊張的現金流和較大的剛性支出壓力不得不壓縮投資計劃,而業務收縮又會影響還款能力、降低銀行的貸款意愿,如果機構不能及時作出反饋,可會造成惡性循環。
這些都需要機構對于市場和客群有著更深刻的洞察,提供更加精細化和定制化的服務。這也是監管部門進一步推動小微金融服務標準細化的更深層次原因。
2
能力支撐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打破信息不對稱是前提——從獲客、風控、貸中監測到貸后管理,服務平臺需要建立起豐富的數據維度。
中銀研究在一份報告中提到,要解決「首貸難」等痛點,可以依托于供應鏈金融等方式,通過將金融服務內嵌于中小企業產、供、銷的各個環節,通過掌握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完善數據模型。
這也是近兩年市場在不斷探索的方向。過去一年,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許多平臺在深入產業鏈、布局場景生態,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去年8月,度小滿金融面向北京新發地農產品(000061,股吧)批發市場、新發地國際水產城等8個市場的中小商戶推出「中小商戶扶助計劃」。為了支持復工復產,平臺為商戶提供日利率0.01%的低息信貸,幫助商戶解決經營資金周轉困難。
以場景和生態觸達金融需求,不僅令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的渠道增加、門檻降低,也讓平臺通過批量化、集中化的方式實現獲客效率提升。
此外,盡管眼下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已經深度應用于小微領域,但在此基礎上,有能力和資質的平臺已經在探索新的方向——在個人畫像基礎上疊加企業畫像。
以度小滿金融為例,一份征信報告的解讀,過去只能識別出幾十、幾百個風險指標,但依托于AI算法智能,度小滿金融可以識別出40多萬個風險指標,在提升信貸效率的同時使風險降低25%。
在此基礎上,平臺通過圖計算、NLP等技術進行數據挖掘,提高小微企業主畫像的精準度,對申請人的工商信息、交易信息、稅務信息、用水用電、司法信息進行識別,豐富小微企業數據維度;還可以利用圖計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企業互聯網信息進行挖掘,從而分析小微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經營狀況。
這不僅可以帶來業務的精細化——通過減少運營成本進而降低貸款利率、壓縮審批時長、提高服務效率,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平臺基于對客戶立體和動態的監測,還能夠進一步洞悉市場需求,圍繞其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務。
參考成熟的市場經驗來看,從信貸到資金管理、保險、理財等金融服務,甚至衍生出其他非金融服務,都能夠進一步提升小微客戶的粘性,也不斷豐富用戶畫像,進而推動服務升級。
著眼于小微金融服務的未來,場景、成本、服務,這三者缺一不可。誰能夠搶先發力、完成布局,也就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戰絕了更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