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資管協會日前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登記(注冊)的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規模均明顯增長。在對接實體經濟的保險資管產品中,債權投資計劃仍占據主流,數量和規模出現“井噴”。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一段時期,重大基礎設施仍然是保險資金支持國家戰略的主要著力點,股權投資計劃有望進一步豐富擴容。
股權投資計劃規模增68.18%
中國保險資管協會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協會共登記(注冊)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234只,同比增加48.10%,登記(注冊)規模4884.27億元,同比增加50.98%。
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等是險資通過資管產品對接實體經濟的主要方式。從上半年登記(注冊)產品細分情況來看,債權投資計劃共有227只,規模達到4578.55億元,數量、規模同比分別增加54.42%、82.49%;股權投資計劃共有3只,規模40.70億元,數量同比持平,規模同比增加68.18%;保險私募基金共有4只,規模265.02億元,數量、規模同比分別減少50.00%、62.25%。
記者梳理統計中國保險資管協會產品登記數據發現,進入下半年以來,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登記數量為36只,包括35只債權投資計劃和1只股權投資計劃。
7月以來,多家保險資管公司的產品完成登記,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占據主流,其中包括平安資管7月20日登記的“平安-鐵建南沙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和“平安-國電投寧夏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人保資產7月20日登記的“人保資產-寧國運中蘭鐵路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中意資產7月19日登記的“中意-重慶兩江開投創新孵化園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等,以及太保資產7月15日登記的“太平洋-成都交投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等。
債權投資計劃仍是主流
有分析稱,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是近年來險資流向實體經濟的最主要載體。當前,以債權投資計劃為代表的保險資管產品數量規模猛增,險資正加速流入實體經濟。
債權投資計劃,是指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作為受托人面向委托人發行受益憑證,募集資金以債權方式主要投資基礎設施、非基礎設施類不動產等符合國家政策的項目,并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股權投資計劃,是指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作為管理人發起設立、向合格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主要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權的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其中,債權投資計劃的注冊數量和規模增長迅速,占據主流。
業內人士表示,相比股權投資計劃,債權投資計劃更具安全性和穩定性,與保險資金對久期、資金安全、流動性、收益性等要求匹配度較高。
近年來,保險資管公司多通過設立債權投資計劃將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為融資主體解決融資需求、支持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符合保險資金長期配置需要,能夠幫助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改善保險資產負債匹配狀況、分散資本市場投資風險。“以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為例,其期限一般較長,收益率相對穩定,對險資而言是比較優質的投資資產。尤其是在市場震蕩環境下,債權投資計劃對險資投資的吸引力更加凸顯。”一位保險人士指出。
股權投資計劃有望擴容
值得一提的是,7月12日泰康資產登記“泰康-上海城市更新(棚戶區改造)項目股權投資計劃”,打破了此前5月、6月股權投資計劃未有登記的狀態。至此,今年以來股權投資計劃登記數量達到4只。除泰康資產上述項目外,今年以來登記的還有太保資產的“太平洋-廣慈互聯網醫院股權投資計劃”、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中保投-中遠海運租賃股權投資計劃”、人保資產的“人保資產-先進制造產業基金股權投資計劃”。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一段時期,重大基礎設施仍然是保險資金支持國家戰略的主要著力點。債權投資計劃交易結構最為成熟,最能滿足實體經濟對保險資金量大、期限長的直接融資需求,基礎設施類債權投資計劃有望進一步碾壓不動產類債權投資計劃,在交通、通訊、能源、市政、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未來,股權投資計劃有望進一步豐富擴容。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日前透露,保險資管行業積極創設保險資管產品,參與投資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對接高科技產業園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一批典型項目。下一步,將持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的市場化改革,支持險資加大對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長期資金支持。在產品創新方面,支持保險資管公司發起設立長期限產品,通過債權融資、股權融資、股債結合等形式,滿足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