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日非洲國家正式開始在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簡稱“非洲自貿區”)內進行貿易活動以來已有半年多的時間,外界高度關注其運營情況。有專家指出,非洲自貿區為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平臺和新希望,但同時也面對新難題和新挑戰。
非洲自貿區加速非洲經濟多樣化發展和工業化進程
非洲自貿區是2018年由非盟成員國簽署《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定》(簡稱“自貿區協定”)而設立的自由貿易區,是自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自由貿易協定。這項協議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將54個非洲國家的12億人口團結在一起,GDP達到3.4萬億美元。世界銀行估計,至2035年“自貿區協定”可使非洲大陸的收入增加4500億美元,并使近3000萬人擺脫赤貧。
據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南非分院主任劉釗軼介紹,非洲自貿區的總體目標就是為貨物和服務建立一個單一的非洲市場,促進商人和投資活動的自由流動,并為之后的非洲統一關稅聯盟的建立奠定基礎。
目前,非洲各地區參與自貿區建設的進度不同。南部非洲一體化程度最高,參與自貿區建設最為有效。西部非洲一體化進程較快但效果不佳,東部非洲自貿區進展一波三折,而北部及中部地區則進展滯后。
劉釗軼說,非洲自貿區協議實施已經進入第二階段,計劃到2025年7月實現發展中經濟體90%的關稅細目降至零,到2030年7月最不發達經濟體90%關稅細目降至零。在非洲自貿區建設中,貨物貿易的目標是提高海關手續效率,促進區域和大陸價值鏈提升,加速非洲大陸的社會經濟多樣化發展、工業化進程。服務貿易的目標是鼓勵增加投資,增強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逐步放開服務貿易。
具有“本國國籍”的產品在進口時不需要繳納任何關稅,而“自貿區協定”中具有其他成員國國籍的產品在進口時可享受相應的優惠待遇,具有第三國國籍的產品則不能享受任何優惠待遇。非洲大陸自貿區秘書處辦公室主任奧賈科爾曾表示,來自中國的企業在非洲投資,如果其生產的商品符合原產地規則,則也可以享受自貿區優惠政策。這為更多企業到非洲開展屬地化經營創造了條件。
非洲自貿區實施過程中的難題和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很多非洲國家經濟復蘇困難,加之當地疫苗接種率不高,非洲自貿區建設面臨的重重障礙顯得愈加困難。
在7月23日舉辦的非洲大陸自貿區線上研討會上,中國工商銀行非貸中心的黃瑩表示,非洲大陸基礎設施建設匱乏直接阻礙非洲自貿區的順利開展,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貿區的功能釋放,營商軟環境的欠缺會顯著弱化自貿區的凝聚效力,而地緣政治外部力量博弈會不斷干擾自貿區的方向航道。
而標準銀行經濟學家杰里米則認為,在“自貿區協定”實施的過程中,部分國家的就業率和工資水平會下降,而政府可能會因為關稅損失部分稅收,這些在未來將通過經濟增長實現“回收”。此外,“自貿區協定”的實施還可能使一些國家的技能人員和投資過剩,而政府在為“自貿區協定”涉及配套規則時將承擔相應成本。不同經濟水平的非洲國家實施進度和力度也將不同,進而導致自貿區帶來的成果和回饋有差距。
杰里米尤其提到了中國的投資和企業對于非洲國家的意義。他認為,在消除了非關稅壁壘后,非洲大陸自貿區帶來的非洲內部貿易往來將幫助非洲實現經濟增長、手工業發展,并進一步推動其工業化進程。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非洲國家的政府已面臨巨大財政壓力,要劃撥額外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本國工業發展存在巨大困難。考慮到中國對非政策,以及近年來對非投資規模,來自中國的投資和企業對于非洲國家的手工業發展以及工業化都至關重要。
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如何把握非洲自貿區帶來的機遇
黃瑩從金融角度出發分析了非洲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的領域。她表示,中國企業和投資者應提高本地化程度與精細化管理水平,深耕當地市場,把握小額現匯項目機會。對金融機構而言,參與方的豐富程度可以緩釋政治與信用風險,尤其是國際多邊組織牽頭或提供擔保的項目。
在非洲國家主權債務上升的大背景下,企業和投資方可以將重點放在主權債務尚有足夠空間的國別。深入當地市場,發掘當地有穩定現金流的項目投資機會,尤其是以美元、歐元、人民幣為主要收入幣種的投資類項目。若出現幣種錯配,需在特許權協議中約定緩釋措施,或購買相關掉期產品。
黃瑩還表示,自貿區中具有前景的行業包括適宜大規模農業開發、靠近下游消費市場的制造業集群、高附加值服務業產業、數字經濟及電子商務領域、新能源領域等。
南非中國經貿協會法務部長張鹿則給出了更為具體的分析和建議。她認為盡管取消關稅和其他非關稅壁壘可能造成南非政府的稅收收入損失,但“自貿區協定”能增加進出口數量,創造就業,從而為南非帶來更高的稅收,彌補關稅損失。
她還建議南非的中國企業在“自貿區協定”完全生效并開始貿易之前便開始著手準備,了解協定細則特別是關稅的變化,未來五年內將對數千種產品征收零關稅,將可能對本地企業造成一定的沖擊。例如南非制傘企業在未來幾年內可能將面臨零關稅進入南非市場的競爭對手,而傘類制品現在的關稅為30%。她還提醒企業盡快到南非稅務局登記,以便在“自貿區協定”下開展出口業務。
張鹿說,盡管等待的時間相對較長,但潛在的回報是巨大的。關稅削減會鼓勵供應鏈轉向非洲企業,而不是從海外采購產品,這將極大地改變非洲的貿易格局和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