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產品再落一子。7月26日,北京醫保參保人專屬的普惠性商業健康保險“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發布。北京基本醫保參保人一年支付195元,就能獲得醫保目錄內外最高保額300萬元的保障。
自2020年至今,惠民保這一具有普惠性質的保險在國內“遍地開花”,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惠民保落地23省82地區179地市。爆發式增長的參保人數引發了監管部門對保險公司業務經驗、風控能力的關注。對于惠民保產品可能存在的保費不足、逆選擇風險高等問題,業內人士建議,應進一步提升覆蓋率和國民健康水平,以保證惠民保運行的可持續性。
195元/年最高保300萬元
惠民保是由地方政府牽頭、保險公司承保,面向醫保參保人員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產品,定位是在醫保之后提供二次保障,主要為轉移醫保內大病大額自負費用的開銷而設。此次北京普惠健康保由中國人保、中國人壽、泰康保險、中國太保、中國平安五家保險公司設計開發,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共同指導,由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負責監督。
記者了解到,北京普惠健康保專為北京市基本醫保參保人定制,不限年齡、不限戶籍、不限職業、不限健康狀況,無需體檢,高齡老人、高危職業、既往癥人群均可投保。與其他商業健康保險不同的是,有惡性腫瘤、肝腎疾病、心腦血管及糖脂代謝疾病、肺部疾病等5類特定既往癥人群可承保可賠付,與健康人群形成差異化保障,既往癥人群通過提高免賠額、降低賠付比例的方式,實現“可投保、可理賠”。
作為銜接基本醫保的醫療補充險,北京普惠健康保的保障責任涵蓋醫保目錄內外三重保障:一是醫保目錄內住院+門診個人自付費用,超出北京市當年大病醫療保險起付標準可報銷,最高賠付100萬元/年。二是醫保目錄外住院個人自費費用,最高可賠付100萬元/年。三是100種海內外高額特藥費用,其中25種國內特藥保額為50萬元/年,75種國外特藥保額為50萬元/年,合計保額100萬元/年,健康人群年度免賠額為2萬元,給付比例為60%,特定既往癥人群年度免賠額為4萬元,給付比例為30%。
對比其他城市的普惠型保險產品,“北京普惠健康保”將特藥范圍擴大到100種,涵蓋25種國內惠民常用抗癌和地產藥品以及75種海南自由貿易港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機構可提供的特殊藥品,適用于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白血病、甲狀腺癌等36種重大疾病。
不過,從報銷免賠和報銷比例上看,北京普惠健康保顯得“門檻”略高,更多針對大病醫療。社保內部分,免賠額等于北京市當年大病醫療保險起付線,同時理賠時還要扣除大病保險已經報銷的部分。而社保外部分,免賠額健康人群為2萬元,特定既往癥人群為4萬元,也將大部分疾病住院排除在外。報銷比例方面,健康人群社保內部分是80%,社保外部分是70%,特藥60%;而對于特定既往癥人群,給付比例分別降為40%、35%和30%。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年保費79元的“京惠保”相比,北京普惠健康保價格明顯提升。對此,慧擇奇點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馬瀟對記者表示,本次推出的普惠健康保與京惠保相比,在保障范圍上有所擴大,主要體現在既往癥不僅可保而且可賠、增加了門診保障、增加醫保外責任、特藥責任中藥品種類增加到100種,保障責任的增加,帶來了保費的增長。
各地參保人數井噴
從醫保補充到加入罕見病用藥責任,再到如今聚焦醫保目錄外擁有更廣泛的保障責任,自2020年至今,惠民保這一具有普惠性質的保險在國內“遍地開花”。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惠民保落地23省82地區179地市,共有111款產品上線,全國范圍內累計超4000萬人參保,保費收入超50億元。
惠民保的火爆從“滬惠保”的銷售可見一斑。從4月27日正式上線到6月30日關閉投保通道,“滬惠保”參保人數最終定格在739萬人,創下國內“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首年參保人數之最。按此計算,在約1900萬上海醫保參保人中參保率達38.49%,實現累計保費約8.5億元。
惠民保參保人數的快速增長主要源于保費親民、保障額度高等諸多優點。馬瀟表示,惠民保相比一般商業醫療保險,更體現普惠性,普遍具有“一高兩低”特征,即高保障、低保費、低投保門檻,特別適合低收入、非健康、高年齡的群體投保,能對社保保障不足的群體和部分范圍予以補充,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也是惠民保參保人數增長的重要因素。例如,深圳、珠海等地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文件、參與產品設計和營銷推廣,與承保公司進行深層次合作,并支持通過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余額購買。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分析稱,希望提升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和高風險群體的保障水平,通過保險的運行技術和人才人力,提升改善醫療保障制度的運行效率,“這是給當地市民的福利,算公共物品,提升經濟活力。”
運行機制需完善
根據國泰君安研究團隊測算,截至2021年5月末全國惠民保累計參保5600萬人。爆發式增長的參保人數引發了監管部門對保險公司業務經驗、風控能力、服務水平的關注。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部分地區保障方案數據基礎不足、缺乏風險測算,并未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醫療費用水平、基本醫保政策、投保規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醫保數據進行精算定價。此外,定制醫療保險業務受眾廣,要求承保公司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統建設,能夠實現與醫保系統對接并完成一站式結算,同時對線下客戶咨詢、理賠等服務能力也有較高要求。目前部分承保公司業務經驗、風控能力不足,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可持續服務能力不強。
一位壽險公司健康險負責人也表示,目前還沒有惠民保承保利潤的相關數據,但對保險公司來說,承保大量高齡、帶病體的成本風險必然會很高,目前保險公司通過提高免賠額來降低這一風險,但免賠額設置多少才能維持盈虧平衡仍需大數據支持。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此前指出,一般認為參保人群覆蓋率在70%到80%,才能有效分散風險。
對于惠民保產品可能存在的保費不足、逆選擇風險高等問題,馬瀟建議,一方面要提升覆蓋率,政府作為主導方應有效組織、引導和推動,保證覆蓋率達到定價平衡假設;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提升國民健康水平,通過費用杠桿引入和普及健康管理,是惠民保應該考慮的進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