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性+高成長,讓新能源車成為當下A股最火爆的賽道之一。
機構玩家匯聚,賽道基金加持,資金涌入并推動股價和估值進一步上行,市凈率超過10倍甚至20倍的個股比比皆是。
新能源車概念股到底貴不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有賣方勾勒的2060年宏偉藍圖令人大跌眼鏡,但是接力者仍踴躍入市。
不少長期唱多新能源車賽道的私募態度有所轉變。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在亢奮情緒下,一些私募機構已經開始激流勇退。
市凈率最高已超30倍
新能源車概念股今年普遍表現搶眼,以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簡稱“CS新能車”)為例,年初至今漲幅高達49.73%,遠遠跑贏滬深300指數-4.57%的收益率。該指數的前三大權重股是比亞迪、寧德時代和恩捷股份。
股價大漲還抬升了相關個股估值。據Wind數據,新能源車概念個股中,天齊鋰業、天賜材料、恩捷股份等14只個股市凈率率PB(LF)超過10倍,排名首位的天齊鋰業PB高達30.5倍。入組的59只個股,市凈率按市值加權平均為12.1倍,雖然貴為新能源車概念股,但這些公司大多屬于制造業。
如果看市盈率PE(TTM)同樣驚人,上述14家PB超10倍的公司中,有2家公司一季報虧損,8家公司滾動市盈率超百倍。從靜態估值看,新能源車賽道顯然并不便宜。
當然,從一季報情況看,新能源車相關公司的景氣度的確很高。只是,這樣的高增長到底能維持多久?
有私募減倉汽車電池龍頭
“我們最近在主動減持新能源車相關個股,減持幅度還比較大,尤其是一些汽車電池龍頭公司,有些股票我們認為短期估值已經過高。”一家中型私募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該私募自2018年起就長期看好新能源車賽道,這是其首次做出減持動作。
上海一家中型私募機構告訴券商中國記者,該公司依然看好新能源車賽道,但整車競爭過于激烈,因此該公司持倉更多集中在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公司。
記者從業內了解后發現,不少長期唱多新能源車賽道的私募態度有所轉變,“有點貴”的聲音開始出現。一些私募正積極調倉,將視線轉向賽道內相對低估的個股,在這些私募看來,圍繞新能源車的系統性上漲或將告一段落。
和諧匯一董事長林鵬在日前舉行的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當前股市估值極度分化、資金結構更健康,整體看沒有系統性風險。但是在少數熱門板塊,也感受到了“過度熱情”,投資者氣氛狂熱,局部存在較大風險。
林鵬認為,未來的汽車會以智能設備為主,電動之外的智能,將會是新能源車最主要的價值部分。“現在的汽車電池,未來會不會像現在的手機顯示屏一樣,雖然它是非常重要的成本構成,但并沒有給投資人帶來非常大的回報。”他還提出了一個大膽假設。
就在上月,比亞迪H股的第二大股東——喜馬拉雅資本李錄連續兩日大手筆減持比亞迪,共計1077.15萬股,涉資24.39億港元,引起了外界高度關注。
也有一些私募對新能源汽車仍然堅定看好。神農投資總經理陳宇認為,2021年初公司明確提出,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能源智能車是未來十年的大風口,是一個技術不斷迭代、投資機會層出不窮的賽道,整個產業鏈無論是動力電池還是車,都是供不應求的,而智能的部分也在高速發展,因此必將是萬億級別的賽道。
“目前來看,隨著整個技術的迭代和部分業績落地,整個板塊的估值也大幅提升,我們會長期持續關注,相關行業和公司依舊呈指數型爆發式增長,價格是否友好關鍵看研究跟不跟的上進度。”陳宇說。
此前,新能源賽道的增量資金有很大比例來自公募基金。基金二季報顯示,寧德時代、億緯鋰能、華友鈷業等多家新能源車概念公司躋身公募前50大重倉股,且二季度公募都有大幅增持。以寧德時代為例,截至6月末,公募合計持有2.3億股,較一季度末的1.6億股增逾40%;持有該股的基金個數從659只升至1129只,接近翻倍;合計持股市值達到1237億元,在重倉股排名中僅次于茅臺。
熱門賽道還能漲多久?
最近的股市冰火兩重天,在多數股票持續回落的情況下,新能源車、新能源等熱門賽道卻走勢強勁,這給資管人提出了不小難題。
灃京資本合伙人吳悅風近日在微博上提到,身邊又有一批堅持傳統估值框架的基金經理轉向了賽道股。
熱門賽道股還能漲多久?
仁橋資產總經理夏俊杰分析稱,A股市場分化背后的邏輯主線是十分清晰的,即所有掉隊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短期業績承壓,未來一段時間看不到快速增長的可能。這種現象的背后反映了市場心態的變化,即經歷過2、3月份的調整之后,市場已經意識到了高估值資產的泡沫風險,因此逐漸拋棄了那些高估值低增長的抱團品種,盡管這些公司的質地沒有變,核心競爭力也還在,但仍然會出現較大的回撤,所以,即使面對優質的資產,如果支付了過高的價格,損失仍然是不可逆的。
與此同時,市場繼續追捧的抱團品種都具有短期高增長的特征。本質上是幻想這種高增長的狀態可以長期維持,進而匹配極高的估值,但事實上,幻想成真的概率微乎其微,任何公司都是有周期性的,特別是新能源這種周期成長股,當大家只談成長屬性而忽視周期屬性的時候,其定價一定是泡沫化的,四季度或明年我們就會看到周期屬性的力量,這與現在的養殖行業所面臨的考驗是一樣的。
清和泉資本投資總監吳俊峰稱,近期市場對于茅指數、寧組合的關注在加強,無論什么風格與方向,今年這樣存量博弈的市場里,性價比都是值得強調的。寧組合代表產業趨勢清晰、景氣度高、成長空間大的成長類公司;茅指數代表成熟的行業龍頭。去年的增量行情背景下,表現都不錯。但今年存量博弈的背景下,需要有所取舍或有所偏重。
“選擇的標準其實是PEG,比如說茅臺50倍的時候,增速只有10%,PEG是5。寧德100倍,但是增速是100%,PEG是1,選擇很好做,把5倍的PEG的公司賣掉買1倍PEG的公司。雖然現在是100倍估值,但是今年、明年增長都是翻倍的,核心要考慮的是性價比。今年的行情性價比是很重要的,尤其不是一年的性價比,而是未來幾年的性價比,這是這兩個指數產生分化的核心原因。值得提示的是,由于近期行情的不斷演繹,以上分析框架是對于上半年的思考,而非后市的操作指引,接下來我們依舊會沿著性價比的思路對市場的結構進行再思考。”吳俊峰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