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募基金行業競爭加劇及市場持續震蕩,基金經理離職潮仍在持續,年內離任基金經理接近200位,創近六年同期新高。其中中小型公募人才壓力更大,基金經理流失持續加速。
年內已有200位基金經理離職
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2021年以來,已有來自100家基金公司的195位基金經理離職。對比歷史同期來看,今年的基金經理離職數量僅次于2015年,處于歷史第二高位水平。
2015年同期,共有228位基金經理離職。而在2016年至2019年同期,離任基金經理數量分別為97人、105人、111人、142人。即使在基金經理變更異常頻繁的去年,同期也僅有170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88家基金公司。對比來看,今年以來離任基金經理數量同比增加14.71%。另據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257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106家基金公司,8月份剛過半,今年離職的基金經理數量已達去年的七成之多。
下半年以來基金經理離職按下加速鍵。自7月份以來已有58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46家基金公司,離職的基金經理數量占全年的三成。8月份以來已有18位基金經理離任,平均每天有至少一位基金經理離職。
從公告披露的基金經理離任原因來看,以“個人原因”及“個人發展原因”為主。華南一位基金公司人事部人士表示,“個人原因”通常包括“公奔公”“公奔私”“業績不佳未通過考核”,以及公司治理問題等。
他表示,2021年公募半程排名賽告一段落,上半年的成績會影響到基金經理接下來的去留。“一方面,業績較好的基金經理可能會趁著‘高光時刻’跳槽,前往自己更心儀的平臺。不難發現,最近離職的基金經理大多來自中小型基金公司,一些業績確實不錯的,可能主動去或被挖去更大的公司。”
上述公募人士表示,對于基金經理而言,離職也并非都是主動所為,不少基金經理的離任或受業績考核等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的結構性行情對基金經理形成考驗,下半年持續波動的市場更是拉大主動權益基金的業績差距,部分基金經理“踩點”失誤導致業績墊底。隨著公募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基金經理優勝劣汰將成為常態。
滬上一位基金經理表示,有些基金經理離職或是為“奔私”。近兩年來市場環境向好,公募基金高管和基金經理“奔私潮”再起。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不少高管和基金經理離職創業,成立私募基金。
中小基金公司人才壓力大
基金經理流失持續加速
從基金經理離職涉及的基金公司看,整體仍然以中小公募居多。今年以來新華基金和北新瑞豐基金分別已有6位基金經理離職,并列成為今年以來基金經理離職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銀華基金、嘉實基金、前海開源基金、國投瑞銀分別有5位基金經理離職。
由于嘉實基金和銀華基金均為頭部公司,旗下基金經理均有50位以上,相比基金經理的總數,基金經理離職率并不高。相比而言,北信瑞豐和新華基金等中小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變動率較高,尤其北信瑞豐旗下基金經理變動率已高達50%。
近期一家個人系公募連續發布公告,總經理、基金經理因個人原因離職。該公司成立兩年以來,處境較為艱難。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唯一一只混基的資產規模為0.52億元,這也是該公司的總管理規模。
8月10日,鑫元基金發布公告顯示,鑫元安碩兩年定期開放債券原基金經理王海燕因崗位調整離任,之后將轉任研究員工作,這樣的變動路徑,在行業中也甚為鮮見。
深圳一家中型公募市場部總監表示,近三年來公募基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渠道門檻不斷增高,渠道在推介新基金時更加青睞明星基金經理、優秀的過往業績、清晰的品牌辨識度。另外部分公募基金大佬創業成立的新基金也公司也因“流量明星”效應迅速做大規模和影響力,但這卻成為很多中小基金公司翻不過去的一道“高墻”。
一位大型券商基金評價中心主任表示,基金公司開始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這兩年通過事業部、股權激勵等手段凝聚了一部分核心人才,部分人才甚至從私募流向公募。但是,多數公司基金經理培養機制仍有待完善。該基金評價中心主任說道,具備培養機制和環境的大型基金公司應更加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老人帶新人”,避免青黃不接的現象出現。
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基金公司推行員工持股計劃,明星基金經理升任公司高管已成為基金行業的新浪潮。繼張坤、劉彥春之后,明星基金經理蕭楠近期也被提拔為公司副總經理,成為“績優則仕”的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