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募基金參與自購的力度顯著增加,年內72家公募基金自購232次、規模達30.0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11.54%與19.5%。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自購涉及的權益類基金占比更高。
同花順數據顯示,去年同期超80家公募進行了自購,而今年自購的基金公司數量同比減少,但自購次數與規模明顯提高。從單家公募年內自購次數看,天弘基金、國泰基金與創金合信基金年內均自購超10次,分別為36、14與10次。從單家公募年內自購規模看,建信基金、天弘基金與南方基金自購金額占據前三,分別為2.9億、2.5億與2.3億元;工銀瑞信自購2.2億元,國泰基金與富國基金自購金額上億。
資料顯示,今年基金自購更偏好于新基金,且基金經理自掏腰包的認購行為往往被基金公司視作宣傳點。有基金人士表示,公募與基金經理自購主要是為了彰顯公司對產品和市場的信心,并用真金白銀來體現出“知行合一”。“但自購不代表公募給產品收益打包票,投資者不要擇基時不宜慢慢跟從。”
據記者統計,涉及自購的基金多為年內成立的新基金,有75只(不同份額分開統計)產品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負;其中東財滬港深互聯網指數A、國泰金福三個月定期開放混合、國泰中證動漫游戲ETF聯接A等11只產品跌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