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20年,東營銀行的經營業績表現不盡完美。在營業收入穩步增加的同時,該行的凈利潤出現了下滑。同時,該銀行近3年通過向社會投資者轉讓貸款損失本金14.8億元,但轉讓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匪夷所思。
建筑業貸款增速節節高
近四年的財報顯示,東營銀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92億元、21.66億元、21.71億元和24.24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7.21億元,6.73億元、4.18億元、4.48億元。
從貸款投放來看,近四年內,東營銀行的貸款投放行業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筑業。
2017年至2020年,該行在制造業投放貸款余額分別為146.5億元、173.8億元、191.5億元和214.3億元,占貸款總規模的比例分別為40.45%、40.38%、36.01%和33.08%;在建筑業投放貸款余額分別為21.86億元、32.77億元、52.7億元和67.4億元,占比分別為6.03%、7.61%、9.91%和10.41%。
2017年至2019年,批發和零售業投放貸款余額分別為131.1億元、148.1億元、145.7億元,占比分別為36.19%、34.41%和27.38%,2020年該行業貸款投放從該行貸款前五大行業中消失。
然而,隨著房貸調控政策的不斷加碼,商業銀行也是不斷壓縮房地產貸款投放額度,甚至央行還給銀行住房貸款設置了兩道紅線。對于城商行來說,房地產貸款占比不得高于22.5%,個人住房貸款占比不得高于17.5%。
從東營銀行四年時間的貸款投放增速來看,雖然建筑業的貸款投放占比沒有超過監管紅線,但增速卻呈現緩慢增長趨勢,建筑業的貸款增速由2017年的6.03%增加至2020年的10.41%,增加了4.38%。伴隨著房地產行業政策的不斷收緊,建筑業貸款不斷增加將會影響東營銀行的資產質量。
3年轉讓貸款本金損失14.8億元
此外,城市金融報記者在翻閱東營銀行近4年年報時發現,在收購及出售資產、吸收合并事項方面,東營銀行均表示,“在報告期內,公司無重大收購及吸收合并事項。”
然而,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在年度審計報告中指出,2018年至2020年,東營銀行每年都向多家地方公司轉讓貸款本金,面對同樣的客戶,采取的轉讓方式卻不一致,這一點引起了城市金融報記者的注意。
2018年度審計報告指出,2018年3月28日,東營銀行向廣饒縣財金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3.09億元及利息2499萬元,轉讓價格為3.34億元。
2018年11月29日,東營銀行向東營市財金發展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4.57億元,轉讓價格為4.57億元。
同日,東營銀行向利津縣財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1.27億元,轉讓價格為1.27億元。
2018年11月21日,東營銀行向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9.5億元,轉讓價格為7.59億元,轉讓損失為1.91億元。
2019年度審計報告也顯示,2019年3月25日,東營銀行向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6.74億元及利息,轉讓價格為5.85億元,轉讓損失為8967萬元。
2019年12月30日,東營銀行向寧夏順億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14.99億元,轉讓價格為11.99億元,轉讓損失近3億元。
2020年度審計報告也顯示,2020年,東營銀行向東營鑫辰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44.9億元,轉讓價格為35.9億元,轉讓損失近9億元。同年,東營銀行向東營市弘邦工貿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9560萬元,轉讓價格為9560萬元。
對比發現,2018年至2020年,東營銀行向7家公司轉讓貸款本金,與廣饒縣財金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東營市財金發展有限公司、利津縣財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東營市弘邦工貿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時均采用平價出售,卻與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東營鑫辰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寧夏順億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貸款本金時采用“折價”出售,相當于八折出售。
統計發現,2018年至2020年,東營銀行轉讓貸款本金合計損失14.8億元。其中,2018年轉讓損失1.91億元,2019年轉讓損失3.9億元,2020年轉讓損失9億元。
城市金融報就有關被轉讓的貸款向社會投資者轉讓貸款債權,是否采取了公開拍賣形式,折價轉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交易價格是否公允?是否向監管機構報備?轉讓的貸款本金屬于貸款五級分類的哪一類,是否屬于不良貸款等關鍵問題向東營銀行官網郵箱發送采訪函件,截止發稿時,并未收到對方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