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半年報已經披露完畢。數據顯示,在重倉股上,公募基金的持有情況更趨平衡;從隱形重倉股(通常指基金重倉持有但未出現在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之列的個股)來看,同樣能看到基金經理們對于投資能力圈的努力拓展。
與此同時,不少頂流基金經理在半年報中反思自己的投資。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他們更多的是“迷茫與彷徨”,鮮有此前的篤定與堅守。
風格更趨均衡
持倉最能反映基金經理的真實想法。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從凈買入的情況來看,上半年公募基金重倉持股風格更為均衡。其中,寧德時代、海康威視、五糧液、藥明康德、貴州茅臺成為上半年公募基金增持最多的五只個股,凈買入金額分別為254.80億元、181.84億元、144.08億元、121.17億元、119.36億元。上半年凈買入額前十大個股還有平安銀行、華友鈷業、招商銀行、韋爾股份、邁瑞醫療,凈買入金額都超過60億元。這些個股分屬白酒、銀行、新能源、醫藥等多個板塊。
以上個股雖然分布在不同板塊,但從股價表現來看,這十只個股上半年均實現股價上漲,其中上半年股價上漲最多的是“寧指數”龍頭寧德時代,股價上漲了52.32%,華友鈷業和藥明康德上半年分別上漲了44.33%和39.77%。
公募基金持有市值最大的個股仍然是貴州茅臺。截至6月30日,3548只公募基金持有貴州茅臺市值達1936.07億元。寧德時代、五糧液、海康威視、藥明康德緊隨其后,公募基金持有市值均超過900億元,持有的公募基金產品均超2500只。此外,隆基股份、邁瑞醫療、招商銀行、中國中免、瀘州老窖等公司也是公募基金持有市值較多的標的。
不過,變化也已經在基金持倉的“角角落落”中體現,隱形重倉股成為觀察基金經理求變的一個窗口。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在不少基金產品的隱形重倉股中,基金經理正在努力探索,有拓展能力圈進入此前不擅長領域的、也有下沉式選股進入較為冷僻領域的,不一而足。例如,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宜隱形重倉股有健友股份、普洛藥業、華海藥業、舜宇光學科技、三一重工、雙匯發展、同程藝龍、海吉亞醫療、上海家化、信達生物等。其隱形重倉的港股品種,在二季度多有不錯表現。
迷茫彷徨與思索
投資持倉的背后,是基金經理一系列思索的結果。從半年報披露的信息來看,這些頂流基金經理們的思索多數還沒有產生確定的答案。
廣發基金傅友興坦承,自己在上半年對于高估值板塊進行了跟蹤研究,但是選擇了逆向操作,導致了凈值與市場風格的偏離度較大。“到底是我們經驗主義了,還是我們對新思想的學習落后了?對于未來成長空間巨大的板塊,是否可以放寬對估值的約束?”傅友興發問。他給的答案是:依舊認為對優質公司的投資需要結合估值的安全邊際。
易方達基金的蕭楠在半年報中寫道:市場的表現并非沿著“估值分化——均值回歸”的方向演進,而是順著基本面高景氣、投資邏輯對流動性寬松更敏感的方向前進。因此,一方面看到有些高估值板塊持續調整,而另一些高估值板塊卻繼續股價擴張。并且,由于投資者普遍調低了對未來經濟周期的預期,因此絕大多數“不景氣”的低估值價值股的估值還在持續收縮。今年上半年,景氣的板塊較為稀缺,市場比以往更追逐景氣——這是當下的宏觀環境和投資者結構所決定的。這樣的大環境能不能、或什么時候改變,蕭楠沒有給出答案。
泓德基金鄔傳雁也在思考“為投資尋找新的錨”問題。他指出,企業的價值創造由技術和設備等有形資產向以管理和文化為代表的無形資產遷移,而且后者在價值創造中的權重不斷提升并逐漸發展為核心力量,這讓過去所采用的針對有形資產的估值方法面臨挑戰。估值作為曾經投資最為倚重的“錨”,在投資者的心中開始動搖,而在動搖的過程中,資金也開始為投資尋找新的“錨”。
聚焦下一階段投資布局
盡管思索還在繼續,下一階段的投資布局,卻是不能等人。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這些頂流基金經理們,進攻的方向發生了變化:消費、創新醫藥、高端制造成為他們后市看好的方向。
具體來看,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指出,下半年的投資中,需要關注美聯儲流動性回收節奏,利率和匯率的波動可能會對市場整體,特別是高估值領域造成一定沖擊。富國基金朱少醒認為,今年上半年的市場風格演繹很極致,處于高景氣行業的公司估值大幅抬升,市場的結構化差異繼續拉大。除了甄選優質的公司之外,估值考量變得更加重要。
對于醫藥、消費等熱點賽道,基金經理們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中歐基金葛蘭表示,從未來的配置方向來看,創新藥產業鏈仍舊是其長期最為看好的方向,從國家層面政策的頂層設計到國內企業近年來的創新積累,都使得國內的創新藥產業鏈長期維持在高景氣度的狀態。
廣發基金劉格菘表示,從供需格局角度分析長期受益的板塊,依然堅定看好A股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制造業資產。他對A股市場未來2年到3年的表現非常樂觀,制造業盈利能力的持續擴張將是其主要的關注點,他相信性價比較高的“全球比較優勢制造業”將會在波動中顯現出自身的優勢。
對于消費行業,蕭楠表示,在經歷過較長時間的優異表現后,消費板塊整體上進入“休整期”。原因一方面是市場投資者對未來的宏觀經濟增速預期下降,另一方面是行業整體的估值也需要時間消化。在新消費領域,蕭楠指出:“一方面我們要避免買到表觀高增長但實際上是現代渠道高效滲透下‘鋪貨幻覺’的公司;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堅定地買入那些有望在細分領域成為龍頭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