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迎來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的代際周期大幅縮短,經濟社會數字化發展正進入快車道,數字化正成為這一時代的重要特征。而數字金融作為數字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支撐,正日益成為各個國家乃至區域間金融競爭和合作的制高點。”9月3日,在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和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國際金融科技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如是說。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中國數字金融體系?李東榮認為,一是應著力健全數字金融制度規格體系。堅持金融為本、科技為器、制度為基,注重發揮制度規則對數字金融市場主體行為的激勵和約束功能,以數字金融市場的準入與業務規范、數字金融反不正當競爭、網絡平臺金融企業活動規制、金融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金融科技倫理視察等內容為切入點,與時俱進地完善法律法規、監管規定、行業標準、自律規則等制度安排,使我國的數字金融發展有方向、守底線、講規矩。
二是應著力打造數字金融產業生態體系。堅持系統觀念和生態思維,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和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鼓勵產學研各方通過聯合實驗室、課題組等形式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支持金融機構、網絡平臺、科技公司等各類主體依法合規地開展結對子合作賦能和抱團發展,同時注重完善法律咨詢、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創業孵化、人才培訓等配套服務體系,著力形成共創共享共贏的高水平數字金融產業集群和生態布局。
三是應著力夯實數字金融基礎體系。我國在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具備較好的前期條件,除了國家在通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已有戰略部署之外,金融系統在前幾年已經有序推進了5G網絡和互聯網協議第六版在金融行業的規模部署,加快金融數據中心建設和災備數據中心布局優化,穩妥推進傳統技術架構向開放型分布式方向轉型升級。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在金融數字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同時,進一步擴大支付網絡和工具覆蓋面,加強公共征信和市場化征信機構的協調互補,綜合運用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依法推動金融、產業、政務等領域數據要素的綜合應用,進一步夯實支付信用金融數據等基礎設施的支撐。
四是應著力完善數字金融多元治理體系。針對當前數字金融領域產業鏈價值鏈拉升、市場主體關聯性增強、金融風險構成復雜等新挑戰,應將風險預警和風險防范的環節前置,未雨綢繆,提前部署,建立健全涵蓋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機構自治、社會監督等多種手段,并貫通業務、技術、數據、網絡、行為等多重維度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真正實現數字金融領域模式看得清、風險控得了、業態管得好、全域護得住。
“數字金融發展空間廣闊,大有可為,相信在我國政產學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數字金融一定能夠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共同富裕積極貢獻力量。”李東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