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描繪未來的藝術作品很多,卻很少有人談論藝術本身的未來時態。
未來藝術世界是何種樣貌,我們終究無法預見,但現如今VR的進入、NFT的登場,正在讓藝術變得更加科技化、虛擬化。此外,女性和少數族裔藝術家正受到持續的關注,盡管時至今日,他們還未成為主流。
藝術正在淪為超級富豪的又一個炫耀工具。/圖·pexels
按道理說,藝術在哪個時代都應該是自由意志的代表,它不受偏見、財富和正確與否的干擾。但現實卻從來不是如此,和游艇、超模、私人飛機一樣,藝術正在淪為超級富豪的又一個炫耀工具,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買下那些數千萬美元的藝術品,并為整個藝術界制定出一套全新的游戲規則。
開箱來自過去的 “盲盒”
為了應對氣候危機、環境惡化或者世界動蕩等不確定因素,許多藝術家創作了送給未來的作品,他們將之如盲盒般封存在世界各個角落,等待未來的人去開啟。
2014年,蘇格蘭藝術家凱蒂·皮特森(Katie Peterson)在位于挪威奧斯陸的公共圖書館一處特別設計的房間內,啟動了名為“未來圖書館”(Future Library)的公共藝術項目。該圖書館每年委托一位作家撰寫一篇文字,這些文字會被留存,直到2114年才發表。當這些文本重見天日的時候,印刷它們的將是2014年種下的樹——皮特森在挪威種植了一片森林,它將為100年后的那本書提供紙張。
2017年,路易十三干邑與流行歌星“菲董”(Pharrell Williams)合作了一首將在100年后——也就是2117年——發行的歌曲。這位音樂人、兼職策展人用水溶性黏土制作了一張唱片,儲存在路易十三的酒窖中,由專門設計的最先進的保險箱保存,只有當它淹沒在水中才會被破壞。
科學家預測,如果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持續升高,在100年內,世界上的一部分土地可能被水淹沒,包括“菲董”這張唱片。這背后的概念是,除非人類能夠反轉氣候變化的劫掠,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否則后代將永遠無法聽到這首歌。
當然也有急性子的人。時下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預料到了未來考古的場景,他將電話、樂器、服裝等物件“石化”并堆砌在一起,將作品制造成1000年后剛出土時的樣子。阿爾軒把自己的作品稱為“未來遺物”。
藝術正在變得更加科技化、虛擬化。/圖·pexels
贏家通吃,越來越貴
雖然無法判斷達·芬奇的《救世主》接近4.5億美元的拍賣價格是否已經接近個人財富所能承擔的極限,但不可否認,藝術品正變得越來越貴。 未來,這項被認為最能抵抗時間的投資產品,可能會徹底飛到云端。
藝術家威廉·鮑里達(William Powhida)曾預測2118年會比當下更像1918年——一個分配不平衡且岌岌可危的世界。
這并非危言聳聽。如今超級畫廊正在連鎖化,中型畫廊逐漸消失,而小型畫廊只能自生自滅,這揭示了藝術市場“贏家通吃”的冰山一角。在巴塞爾藝術展這樣的夏季藝術盛事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改期后,頂級藝術藏家已經找到了更好的樂園——面積比紐約中央公園還小,因跑車、低稅收和賭場出名的摩納哥。
未來,藝術這項被認為最能抵抗時間的投資產品,可能會徹底飛到云端。/圖·unsplash
這里聚集了相當規模的藝博會和畫廊,新入場的玩家中不乏白立方、貝浩登、豪瑟沃斯和佩斯這樣的頂級畫廊,而蘇富比和佳士得也早已在這里呈現了跨品類的拍賣,奢侈手袋、游艇、寶石和費爾南多·博特羅(Fernando Botero)的一件大型作品擺在一起,拍賣價格都在100萬歐元以上。
“摩納哥有點‘公私皆有’的意思,”一位去過那里的藝術界內部人士說,“它從某種程度上看還挺私密的,整個國家就像一個大型VIP休息室。”
一個只歡迎揮金如土的國度,或許就是未來藝術世界的縮影:一切都是為少數超級富豪而設計的游樂場。
繪畫不會死,只會走上神壇
還有20年,就到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宣稱“繪畫已死”的200周年,但這個媒介顯然還沒有什么老態龍鐘的樣子。反倒是許多唬人的新媒介一次次進入聚光燈又離開,繪畫則在原地踏步中與時代并行。
還有20年,就到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宣稱“繪畫已死”的200周年,但這個媒介顯然還沒有什么老態龍鐘的樣子。/圖·pexels
比如,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創作的iPad繪畫;卡拉·甘尼斯(Carla Gannis)的《室外VR作畫》;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成員蘇格文·鐘(Sougwen Chung)制造的依靠攝像機捕捉自己的繪畫軌跡,然后同步重復作畫的機械臂;還有亞當·塞比爾(Adam Sebire)創作的熱成像畫和舞蹈行為藝術。
從市場角度來講,繪畫銷售仍然是拍賣行、藝術博覽會和畫廊的主要驅動力,所有破紀錄的藝術品銷售幾乎都來自畫作。20世紀上半葉完成的現代繪畫,仍然是市場上最令人向往和最昂貴的藝術品。有史以來銷售得最昂貴的10件畫作中,有9件是1892年到1955年之間完成的。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數字化藝術品的發展,對藝術品物質性的需求將更加迫切。技術和物質主義的范式無法戰勝精神體驗,創作繪畫時迸發的靈感仍將帶著其獨有的美麗和詩意,持續地取悅人類。
從“仿造自然”到“體驗與探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藝術的表現以及感知形式也在改變,它讓藝術作品的創作、觀眾的介入乃至社會傳播的路徑都發生了變化。相比于VR、AR等虛擬技術在創作領域不溫不火的表現,這些技術在改善藝術體驗方面更被看好。
按照藝術理論家梅爾文·L.埃里森伯格 (Melvin L.Alexenberg) 的說法,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不但模糊了現實與想象的空間,也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空間。
“藝術”這個詞的含義,正從希臘古典時代的關于“仿造自然”的技藝轉向“體驗與探索”,藝術家可以與自己創造的作品一起游戲,并邀請觀眾以史無前例的方式“體驗”自己的作品;觀眾的回饋與反應,和作品本身一起構成整件藝術品。
比如奈良美智和Graf機構推出的聯展,將繪畫和空間布置的過程開放給觀眾參觀,讓自身創作的行為變成作品的一部分。
英國新銳視覺藝術家馬特奧·扎馬尼(Matteo Zamagni)2015年推出的作品《自然的抽象》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在一個播放著電子樂的半透明的立方體空間,每個參觀者進去之后,都會戴上一副VR眼鏡,來感受不斷變化的CG多邊形組成的虛擬世界。
藝術如何再現現實?/圖·unsplash
觀眾可以從作品內部和外部來探索“碎形幾何”這種神秘的形式——自然與生物形式的數學視覺表現。當觀眾戴著VR設備從外部觀看時,身處空間里的觀眾,也變成了作品的元素。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未來人類虛擬和現實生存合二為一的隱喻性表達。
NFT會統治未來嗎?先問問有沒有那么多電
今年 3 月 8 日,街頭藝術家班克西 (Banksy) 的作品《白癡》 (Morons) 被其持有者燒毀并全程進行視頻直播。3 月 25 日,當代中國寫實畫派領軍人物冷軍的一件作品也被焚燒。不過,這兩幅畫作燒毀前,它們都已經被數字化了,而且,經過區塊鏈技術處理,這兩件數字作品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標識,即 NFT。
NFT是當下爆火的話題。當美國藝術家Beeple(邁克爾·溫克爾曼)的一件NFT作品《每一天》以6934.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的拍賣價成交時,NFT這波浪潮徹底火了起來。
事實上,這件作品是一個由5000張圖片拼接而成、大小為 316MB 的JPG文件。
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否會被NET取代?/圖·pexels
《每一天》的出現鼓舞了所有人,一時間,萬物皆可NFT,人們瘋了一樣開始給各種東西加密:李世石跟AlphaGo的圍棋對局、埃米納姆的收藏、斯諾登的新聞自由、蔡國強的煙花、姚明的葡萄酒、推特CEO的一條推特等,都可以拿來收藏。
然而,對NFT的質疑也隨之而來。畢竟,目前交易的NFT作品,其價值以許多人共同參與的信任機制為基礎。如果未來人們的注意力被新的藝術形式吸引,這些作品的價值可能面臨斷崖式下跌。又或許,數字貨幣的價格發生波動,NFT作品價值亦將受到波及。
《自然》雜志采訪了在伯克利國際計算機科學研究所研究加密貨幣的尼古拉斯·韋弗(Nicholas Weaver) ,他對NFT持悲觀態度——倒不是覺得這是一場騙局,而是這其中隱藏著生態環境承受不了的奢侈。
“見得越多,就越覺得這事太瘋狂了。”韋弗說道,“售賣NFT就是一種浪費,因為區塊鏈要防止數據損毀,就要依賴計算機運算,這樣耗能極大。舉例來說,數字貨幣運行商以太坊(Ethereum)現今的能耗量,等同于津巴布韋全國所用。這讓NFT除了當一個數據庫——存的還是些亂七八糟的所有權憑證——啥有用的事都不干,簡直是犯罪程度的浪費。”
抽象畫/圖·pexels
更多的女性和少數族裔
重新挖掘女性與少數族群是當下藝術界討論到幾近疲勞的話題,但它仍被認為是藝術世界延續到未來的關鍵。雖然仍難稱樂觀,也無法對大環境做出改變,但更多的女性和少數族裔藝術家的作品開始受到重視。
少數族裔藝術家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無題》(Untitled,1984)于2017年以1.1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4億元)的價格創下當代藝術品拍賣的最新紀錄。當代非洲裔藝術家作品的售價也創下紀錄——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的作品《過去的時代》(Past Times,1997)以211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7億元)售出,創下在世的非裔美國藝術家的拍賣新紀錄。
重新挖掘女性與少數族群是當下藝術界討論到幾近疲勞的話題。/圖·unsplash
相比于“贏家通吃”的未來,一個更民主的未來藝術世界自然是眾望所歸。這兩種未來的對立與分野,不禁讓人想起瑪吉·皮爾斯在1976年完成的推理小說《時間邊緣的女人》,書里的主角康妮去了2137年的兩個未來,其中一個環境穩定,種族和性別平等已經實現;另一個未來則更加黯淡,人類的尊嚴、清新的空氣和自主的思想只是提供給超級富豪的商品。
藝術消失了
法國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說過,“電視出現的那一刻,藝術就消失了”。畢竟,人們的注意力從窗外的世界轉變到了室內更小的屏幕上,自然也不需要去畫里找什么遠方。未來的藝術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我們很可能都不會花太多時間關注它,因為我們的關注點一定會越來越商業化。
在《全息平臺上的哈姆雷特》一文中,珍妮特·莫里寫道:“我們可以通過無縫交互式的敘事體驗媒體,讓我們直接參與表演、圖像、聲音和觸覺,就好像電影、戲劇、電子游戲、書籍和廣告都被合并到一起。”隨著虛擬現實迅速成熟,藝術是否也將變化無常、轉瞬即逝?
隨著虛擬現實迅速成熟,藝術是否也將變化無常、轉瞬即逝?/圖·unsplash
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戴維·多伊奇在《無窮的開始》一書里對“任何過程的可計算性”堅信不疑。拋棄了人類視角的機器觀,似乎將我們引向一個符合“底層”崇拜的領地,一個由數字、字節、模型、進程和測量統治的運算世界。
“從無限小到無限大,不僅逃脫了粗陋的人類感覺的把捉,而且逃脫了為了使感覺更加精細而制造出來的龐大精密器具的把捉。”(漢娜·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
人把對世界的認知交由純粹抽象與中立的計算性(computability)托管,也是對自然心智與感官經驗的主動遺棄。到那時,藝術——這枚對世界敏銳觀察,主動思考并積極介入的溫熱果實——將再也無法與自然、生活、社會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吸。
這枚對世界敏銳觀察,主動思考并積極介入的溫熱果實——將再也無法與自然、生活、社會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