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還是場景。對于數字人民幣這一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創新來說,可否盡早普及、緊密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其潛在價值可否得到更充分地挖掘,更多值得期待的應用場景是關鍵所在。
在數字人民幣的普及演進之路上,是誰正在打開數字人民幣未來應用場景的想象空間、挖掘其潛在應用價值?
從技術累積走向場景試點
從2014年央行拉開數字人民幣研發帷幕開始,經歷長期技術層面的研發,“數幣”試點從2020年開始提速。
去年10月,數字人民幣在深圳開展了首次大規模“公測”,5萬個“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發到了普通民眾手中。12月,蘇州市人民政府以“搖號抽簽”的形式向蘇州市民發放10萬個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這是數字人民幣第一次引入線上消費場景,標志著數字人民幣試點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打通。
2021年1月,上海正式進行數字人民幣“硬錢包”落地試點。脫離手機的可視卡式硬錢包支付模式第一次實現;2月,在北京“數字王府井冰雪購物節”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上,公眾看到了可視卡、指紋卡、智能手套、智能手表、徽章等多種數字人民幣硬錢包的創新形式。
顯而易見,數字人民幣的普及,正沿著由技術到場景這條清晰的邏輯鏈條演進。技術層面厚積多年,而場景試點則在一年之內呈多地多輪的勃發之勢。
數字人民幣的推動各方都很明確:能否在盡可能多、盡可能貼近民眾的場景中得到穩定可靠地應用,是數字人民幣為社會公眾普遍接受、廣泛運用的關鍵。也就是說,在數字人民幣底層技術漸趨成熟穩定之時,場景的多少與好壞,決定著“數幣”的潛在價值能否充分釋放,也關乎數幣普及的成敗。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表示,數字人民幣可基于價值屬性衍生出創新功能和場景。
該觀點佐證了場景的重要性。社會公眾關心的,是在衣食住行這些日常生活場景、以及在更多新鮮的使用場景中,能不能方便省心地用“數幣”支付。數字人民幣若能滿足民眾對日常性、易用性的需求,則普及可期。
為此,在數字人民幣現階段試點中,各方需要不斷創新應用場景,打開社會公眾對數字人民幣未來應用場景的想象空間,把“數幣”的新價值由潛力轉化為現實。
基礎正在不斷被筑牢。經過多輪試點,數字人民幣的覆蓋度已有不小提升。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132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開立個人錢包2087萬余個、對公錢包351萬余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余筆,金額約345億元 。
但觀察此前多輪試點,雖然場景已涉及民眾日常生活的多個領域,但較之當下主流支付手段所覆蓋的場景,豐富度仍有距離,想象空間仍有待進一步被拓寬,其很大一部分價值還處于“潛力”階段,有待開掘。在“數幣”普及之路上,官方期待更多探索者入場。
互聯網企業展現場景價值
誰在與官方協同、努力進一步開掘數字人民幣未來應用場景的想象空間與潛在價值?
在早期“數幣”試點中,多地政府直接下場,發放紅包。隨著試點漸趨深入,更多科技企業參與進來。在深圳、蘇州、北京、成都、上海等多地的試點中,除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等運營機構外,騰訊、京東科技、華為、美團等科技企業,也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廣泛參與數字人民幣試點,為“數幣”提供了涵蓋廣闊的應用場景。
To C正是互聯網企業之所長,場景豐富、貼近用戶,是互聯網企業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下的優勢。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要將數字人民幣戰略與具體場景充分結合,融入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需要技術與創新的支撐。技術創新與場景優勢,是互聯網科技企業的“長板”,互聯網企業入場,可以進一步拓展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滿足民眾對應用場景的想象與期待,賦予“數幣”應用更多可能性。
互聯網科技企業正在充分發揮優勢,打開數字人民幣未來應用場景的想象空間。它們正在扮演“連接器”和“加速器”的角色——運用各自深耕的場景,讓作為一種新興支付手段的數字人民幣更深度、更廣泛地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數字人民幣安全、高效的價值,正可通過這樣的“連接器”與“加速器”,在公眾生活中得到凸顯。
在前期的數字人民幣試點中,不少消費者在商貿、旅游、醫療等場景體驗了數字人民幣。企業以這些場景切入“數幣”試點,是結合自身業務基因做出的選擇。
數字人民幣不斷和不同場景交融、互動,大量經驗得以積累,最適宜數字人民幣未來應用的場景漸行漸清——“高頻”、“高黏性”、“剛需”、“接地氣”,是這類場景的關鍵詞。
數字人民幣唯有高頻出現在消費者各類日常的支付場景中,數幣之于消費者才是“有用”的。這種“有用”,是普及的基礎。互聯網企業需要做更多創新嘗試,構建讓數字人民幣“有用”而“接地氣”的新場景,使數幣的新潛力和新價值被社會公眾看見。需要有一個新鮮的場景,讓普通民眾體驗到“數幣”與舊有支付工具不同的價值。
低碳場景創新揭示“數幣”廣闊潛力
5公里以內的出行場景,或許是一個破題點。
用數字人民幣騎共享單車,是美團最近做出的普及“數幣”的創新嘗試。近期美團聯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共同發起了一場用數字人民幣免費騎共享單車試點活動,在全國9個地區同時聯動上線。
出行并非數字人民幣首次落地的場景,但“數幣”攜手共享騎行,在多地聯動,仍體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點。共享單車是一種典型的小額高頻消費場景,也是很多人生活的“剛需”。
這種消費頻率高且消費門檻低的場景,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數字人民幣普及,讓公眾在高頻次使用的過程中,對數字人民幣完成由“嘗鮮”到“依賴”的態度轉變。
而5公里以內的出行場景,也天然帶有綠色普惠的色彩。共享騎行不僅是一種便利的出行方式,也有助低碳減排。有業內人士表示,美團此次引入的共享騎行的“數幣”應用場景,也是一個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場景,頗具新鮮感,疊加美團濃厚的生活服務基因,可望成為“數幣”普及之路上的一個標志性節點。
低碳,意味著數字人民幣能夠借力場景和技術價值來顯現社會公益價值。騎行,則意味著數字人民幣能夠通過其易用性來更好地承載用戶日常需求,進而實現大范圍普及。騎行場景,或許是美團在探索激活數字人民幣獨特價值上邁出的有益一步。
對于數字人民幣,消費者關心的是它在哪些場景下好用、有哪些耳目一新的價值。他們期待數幣的應用場景有更多想象空間。在鼓勵消費者在更多場景用數幣支付、體驗到數幣獨特價值方面,具有場景優勢的互聯網企業們正在努力嘗試,而且還可以嘗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