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滬深兩市低開。有色金屬領漲兩市,黃金概念走高,紫金礦業一度漲近6%。醫藥股回調,藥明康德及恒瑞醫藥跌超3%。教育股繼續走強,中公教育連續兩日漲停。滬指在3560點附近震蕩盤整,尾盤微跌;創業板指小幅飄紅。盤面上,有色金屬領漲。題材概念上,工業母機、HIT電池強勢領漲。滬深兩市成交額較上一交易日有所縮量。
滬指收報3558.28點,跌幅0.10%;深成指收報14341.38點,跌幅0.08%;創業板指收報3215.74點,漲幅0.17%;科創50指數收報1347.27點,漲幅0.19%。
滬市成交3775.19億元,深市成交4833.13億元,兩市合計成交8608.32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8896.78億元有所縮量。
盤面上板塊多數上漲,有色金屬領漲,國防軍工、機械設備、電氣設備等板塊漲幅居前;房地產領跌,醫藥生物、農林牧漁、銀行等板塊跌幅居前。題材概念方面,工業母機領漲,HIT電池、冰雪產業、儲能等概念漲幅居前;CRO領跌,醫美、養雞、眼科醫療、芬太尼等概念跌幅居前。
國家統計局10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PPI同比上漲10.7%,高于8月1.2個百分點,超過2008年的峰值,創歷史新高;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7%,較8月微降0.1個百分點。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9月PPI的上漲,源于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煤炭、石油、天然氣等6個行業合計影響PPI上漲約8.42個百分點,約占總漲幅的八成;而CPI的下降,主要歸功于豬肉價格下跌的拖累,核心CPI其實持平于上月,并處于年內高位水平。因此,PPI和CPI剪刀差擴大的背后,結構性特征明顯,不是全面性的擴大。從性質上看,PPI上漲主要是疫情沖擊下的短缺問題,CPI的下降是豬肉供給增加問題。
伍超明認為,預計供給約束將繼續支撐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在高位徘徊。一是全球經濟復蘇持續,盡管放緩勢頭初現,但總需求處于恢復過程中;二是大宗商品的短期供給受到疫情反復、環保限產等因素影響;三是中長期供給受到前期投資不足制約。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表示,受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工業品價格漲幅繼續擴大。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4.2%,漲幅走擴1.5個百分點,推動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0.60個百分點,工業企業成本端壓力仍未緩釋。從具體行業來看,有36個行業呈現價格上漲,主要行業價格漲幅均有所擴大;9月采掘、原材料和加工價格分別上漲49.4%、20.4%和8.9%。
陳靂指出,9月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上漲74.9%,漲幅比上月擴大17.8個百分點,是當月PPI漲幅擴大的主要原因,在疫情的影響下,印煤進口量持續走低,短期蒙煤進口增量有限,年內煤炭特別是焦煤供需格局仍需關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上漲43.6%,擴大2.3個百分點,在全球能源危機的影響下,大宗商品價格仍是推升工業品價格的主要因素。
10月14日A股黃金概念走強。財信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胡文艷認為,短期黃金或依舊承壓,因為根據歷史經驗,黃金走勢與美元指數和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高度負相關,而隨著美國就業修復和通脹持續攀升,美聯儲今年(2021年)四季度啟動taper、明后年啟動加息基本已成定局,將會帶動美元指數和美債利率走高,對黃金價格形成沖擊。
胡文艷進一步分析,根據美林投資時鐘理論,通脹升溫疊加經濟回落,意味著經濟周期已處于類“滯脹”階段,此時在大類資產配置中,投資者應適當控制風險,持有一定現金保持流動性充裕。但在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深入推進、居民財富加快向股市轉移的大趨勢下,A股仍存在一些結構性機會。
10月14日,亞太地區股市多數上漲。日經225指數收報28550.93點,漲幅1.46%;韓國綜合指數收報2988.64點,漲幅1.50%。香港股市因重陽節假期休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