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背景下,如何助力上市公司更好利用衍生品工具,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了期貨及現貨各方的共同課題。
近日,大商所與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建立期貨業務培訓協作機制、構建上市公司期貨業務交流合作平臺、相關課題研究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以此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意識,引導上市公司更好地參與利用期貨市場,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記者獲悉,隨著近年來中國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A股上市公司運用衍生品工具有了長足進步,截至目前,今年參與期貨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突破900家,創歷史新高。市場預計,未來還將有更多上市公司參與其中。
攜手促進上市公司抵御風險提質增效
近些年,期貨市場積極探索新品種開發、豐富交易模式,同時,基于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兩大職能,從庫存、現金流、信用風險等方面幫助企業穩定生產經營。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柳磊表示,近年來,境內衍生品新品種上市步伐顯著加快,相關產業鏈期貨品種工具體系日益完善,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日益增強。通過期貨市場提供的價格信號及風險管理工具,上市公司可以提升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和穩健性,增強抵御行業周期性風險的能力。
大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冉華表示,上市公司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基本盤”,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并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參與期貨市場的意識和能力已有明顯提升,但同國際市場相比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大商所將與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助力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在服務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和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貢獻力量。
在由大商所與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主辦、北京期貨商會承辦的“期貨衍生品助力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記者了解到,大商所多年來高度重視和積極引導上市公司開展衍生品風險管理業務,組織開展面向上市公司的各類期貨培訓與交流活動,今年還推出“DCE·產業行”走進上市公司系列活動,推動南鋼股份等上市公司成立“大商所產融培育基地”,多方面推動上市公司和相關產業鏈企業參與衍生品市場管理風險。
上市公司衍生品套保發展空間廣闊
據了解,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超過94%的企業在使用衍生品工具,且呈逐漸增長趨勢。
在前述論壇上,大商所相關專家對比了美國與中國實體企業參與衍生品業務的情況。
通過對美國非金融上市公司500強參與衍生品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據2020年年報統計,超過80%的公司使用衍生品的目的在于套期保值,進行生產經營中所需的風險管理。從行業看,食品、能源和公用事業板塊的上市公司參與衍生品交易的占比超過60%,表現突出。從業務上看,美國上市公司使用掉期、遠期等場外衍生品的總量明顯高于場內衍生品。
相比而言,我國衍生品市場起步晚,上市公司參與國內衍生品市場的意識和程度不及西方成熟市場。今年以來,我國4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超過900家參與期貨套期保值,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3%。但與國際市場相比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尤其是工業、材料、公共事業、能源等領域的差距明顯。
大商所相關專家表示,通過對2017年部分國外上市公司財報的統計可以看出,運用衍生品工具的上市公司比未運用衍生品的公司利潤波動率降低了13%。同時,我國衍生品市場容量持續增長,產品體系和市場生態日益豐富,為上市公司參與衍生品業務提供了可能。如國內油脂油料、塑料化工等產業,從最初的“一口價”交易模式,逐步到期貨定價,再到“期貨+基差”模式,期現結合程度日益提升。
相關專家認為,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的“基本盤”,需要在管理波動風險、維護大宗商品保供穩價方面發揮帶頭作用。而發揮作用的前提之一,是管理好市場風險,這就需要公開、規范和嚴謹地參與衍生品交易。
“上市公司作為我國企業優秀代表和中流砥柱,眾多企業把利用金融衍生品管理風險、鎖定成本、優化庫存等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抵御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永安期貨副總經理石春生表示,上市公司參與衍生品業務要在團隊建設、風控流程、財務處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到規范、合規,在參與相關品種期貨套保時,要合理制定套保計劃,實現期現一體化核算等。
石春生表示,如果套保的工具、品種與主業不相關,不僅不會有效對沖風險,甚至還會加大風險,所以制定合理的套期保值計劃以及相適應的組織架構、評價體系非常關鍵。
海鵬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費忠海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中糧集團參與衍生品業務的理念和模式:一是較為完善的團隊體系。中糧設有專門負責采購銷售和套保的部門,根據行情變化和企業需求,在期現貨兩端進行交易,動態管理風險敞口。二是采取期現貨合并的考核方式。中糧沒有把期貨利潤單獨算,而是將期貨和現貨的盈虧進行合并計算,保證績效考核一體化。三是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參與期貨市場的初衷是進行風險管理,不能因為參與反而擴大了風險,所以要有系統性的風險分析與管理體系。
“無論從商業模式、競爭策略,還是核心競爭力構造等角度來講,期貨套期保值都是企業運營和管理的核心能力,如何強調套期保值的重要性都不為過。”費忠海說。
除建立科學合理的套保模式外,人才瓶頸同樣值得關注。在避險網創始人劉文財看來,懂得期貨套保的人才是上市公司參與衍生品避險的前提。“相較于金融機構,實體企業在這方面的人才配備有所不足。”他表示,解決人才瓶頸,需要期貨交易所、協會等各方發力,以此推動形成更好的人才認證體系,促進期現貨機構交流合作,不斷提高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