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納入監管須提上日程。近日,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針對央行數字貨幣確定了共同指導原則。原則在肯定央行數字貨幣提供流動性等功能的同時,尤為關注發行數字貨幣過程的用戶隱私保護等監管問題。分析人士認為,G7此舉不僅為各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提供了更多實踐可能性,也打響了全球數字貨幣發展規則制定權的爭奪戰。(10月15日《上海證券報》)
旁觀數字貨幣莽撞“競賽”后,數字貨幣必須從研發領域的混亂叢林走上央行監管的中道和正道。G7設定的“原則”,意味著西方國家要制定數字貨幣監管規則,搶奪央行數字貨幣監管的話語權。G7設定的數字貨幣“原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將虛擬貨幣納入和實體金融貨幣體系的監管中,不僅能夠解決虛擬貨幣的投機亂象,也能破解虛擬數字貨幣損害央行旅行貨幣和金融穩定使命的能力。
雖然G7認可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優勢,但同時也認為如果外國居民大量使用任何央行數字貨幣,可能導致發行國貨幣主權喪失。G7“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可理解為,央行數字貨幣只是一種主權貨幣的補充,在用其流動性功能和加密保護的同時,也給其設定了使用規則和局限。簡言之,央行數字貨幣使用規則,不能破壞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西方貨幣的權威性,也不能讓西方主導全球金融秩序的主導權旁落。所以,G7設定的央行數字貨幣“原則”,是帶了緊箍咒的“流通性”,是不能突破央行監管的。
長遠觀之,央行數字貨幣不僅具備現有主權貨幣的一切功能,也會基于技術創新而衍生出更多的功能。因此,央行數字貨幣監管也要創新,甚至可能顛覆現有金融和貨幣體系。就此而言,G7的“原則”不僅保守而且自利。
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已有86%的央行正在研究央行數字貨幣。在2017年,這一比例約在65%。此外,各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發也正邁向更深入的階段。該調查報告稱,約60%的央行正在進行概念驗證或實驗,這一占比在2019年末為42%,并且14%的央行已經在推進試點工作。
中國數字貨幣已走在全球前列。7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截至2021年6月30日,數字人民幣終端試點場景已超132萬個,個人錢包2087萬余個、對公錢包351萬余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余筆、金額約345億元。如果全部試驗金額都與線下終端試點發生交易,那么每個終端試點大約交易了26136元,個人與對公錢包一共2438萬個,平均每個錢包余額大約1415元。因為包含了351萬個大額測試的對公錢包,在排除大額對公錢包后,個人錢包余額應該是很少的。
高層肯定、央行主導、多場景使用,這是中國數字貨幣的基本特點。由于中國社會移動支付的普遍使用,對于數字人民幣支付也很容易做到無障礙使用和接受。憑借中國強大的實力支撐,以及人民幣全球化取得的成果,全球央行數字貨幣規則制定不能少了中國。
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競爭,除了保留數字貨幣的創新優勢,也要科學經濟地和現有主體貨幣實現對接,而且要糾偏現有金融和貨幣體系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否則,全球央行貨幣競爭會重蹈私人野蠻炒作投機數字貨幣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