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隆食品展上,中國企業研發的送餐機器人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本報記者 李 強攝
科隆世界食品博覽會(簡稱“科隆食品展”)日前在德國科隆舉行。本屆展會以“品嘗未來”為主題,聚焦食品行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吸引了來自98個國家和地區的4600多家展商參加,參觀人數超過7萬人次。
在展區設置上,除精細食品、冷凍食品、乳制品、飲料等10個傳統專題展區外,本屆展會首次設置創新食品特展,重點展示在理念、創新、可持續發展和創造性等方面表現突出的產品,比如植物蛋白制作的素食魚肉沙拉、有機龍舌蘭啤酒、高保鮮冷凍意大利面醬塊、可堆肥環??Х饶z囊……在418家廠商提交的1332種創新食品中,有67種創新食品獲選展出。
在展會特別舉辦的創新食品論壇上,與會代表圍繞發酵技術、生物新工藝等展開討論,重點關注了食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如食材營養損失、綠色包裝等問題。其中,植物蛋白素食工藝引人矚目。參展的各大食品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都在尋求使用植物性成分并將其作為賣點。瑞銀集團預計,植物蛋白市場將在未來10年迅速增長。到2030年,全球植物蛋白市場規模將從現在的46億美元升至850億美元,并帶動相關農業科技市場大規模增長。
不少中國企業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參與科隆食品展。在主場館之一的7號展廳,來自深圳普渡科技的機器人貝拉,在人流如織的會場穿梭,即使有觀眾突然出現在面前,滿載餐具和食物的貝拉依然能夠輕松繞開。觀眾在取餐的同時還能和貝拉互動。德國DIGPANDA公司是這款機器人在德國的代理商,銷售人員阿姆托爾表示,產品已被廣泛應用于飯店、酒店、醫院、學校、辦公樓等公共場所。該公司首席執行官何沙說,當下歐洲餐飲業全面重啟,普遍面臨服務員短缺問題,僅德國就有約10萬個崗位缺口,餐飲配送機器人市場需求非常大。
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為中歐農產品食品貿易增添了更多動力。歐洲的食品企業對進入中國市場充滿期待。“非常希望中國客戶能夠了解和品嘗我們的火腿。”在意大利展區,工作人員熱情地請記者試吃,表示希望這款歐盟地理標志產品能早日出口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