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人氣飆升并沒有改變它的一個原始屬性,即該資產的所有權仍然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的一項研究顯示,比特幣最大的1萬名個人投資者控制著流通中約三分之一的加密貨幣。
自比特幣誕生之初,加密貨幣愛好者就一直在思考誰是比特幣的最大所有者。確定所有權的集中度可能尤為困難,因為許多最大持有者的地址信息通常并不代表個人,而是代表其他投資者持有比特幣的交易所和其他實體。
然而,通過使用一種區分中間人和個人地址的數據收集方法,NBER研究人員發現,去年年底,前者控制了約550萬比特幣,而后者控制了約850萬比特幣。此外,前1000名個人投資者控制著大約300萬枚,且集中度可能更高。
研究人員Igor Makarov和Antoinette Schoar表示:“這種集中度的測量很可能是保守的,因為我們不能排除一些最大持有者的地址信息是由同一實體控制的。”
例如,該數據沒有將大約2萬個地址信息中持有的早期比特幣的所有權分配給一個人(Satoshi Nakamoto、比特幣創始人),而是認為這些比特幣屬于2萬個不同的個人。
另外,數據顯示,礦工的集中程度甚至更高。NBER發現,排名前10%的礦工控制著90%的比特幣挖礦產能,而只有0.1%(約50名礦工)控制著50%的挖礦產能。
如此高的集中度可能會使比特幣網絡容易受到所謂的“51%攻擊”(通常理解為只要算力超過51%,就能對某個系統發動攻擊,這個系統就存在中心化或者被攻破的可能性)。NBER發現,隨著比特幣價格的大幅上漲,集中度也會隨之降低,這意味著當比特幣價格大幅下跌時,網絡受到51%攻擊的概率更高。
研究人員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盡管比特幣在過去幾年中受到了廣泛關注,但比特幣生態系統仍然由大型且集中的參與者主導,無論是大型礦商、比特幣持有者還是交易所。這種內在的集中度使比特幣容易受到系統性風險的影響,也意味著進一步采用比特幣的大部分收益可能會不成比例地落到一小部分參與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