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集中發布了47項金融領域的標準,涵蓋從金融產品與服務、綠色金融、金融數據、金融安全、支付清算到金融科技和金融監管等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首次發布兩項綠色金融標準,并實現金融強制標準零的突破,意味著中國的金融標準體系更多元。
此次發布的47項標準,包括19項國家標準和28項行業標準,其中包括金融行業首個強制國家標準。
金融標準是指金融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按照規定的程序經協商一致制定,為各種金融活動或其結果提供規則、指南或特性,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文件。制定金融標準,有助于降低金融活動主體的成本,提高金融市場運行效率。
此前,中國的金融標準體系以推薦性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主。此次發布的GB 40560—2021《人民幣現金機具鑒別能力技術規范》是中國金融領域首個強制性國家標準,將于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李涵在近期舉行的金融標準媒體交流會上介紹,首個強制標準的發布實施,對于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稱“金標委”)秘書長楊富玉介紹,在標準范圍上,金標委此次在金融科技、綠色金融、數字貨幣、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風險防控等重點領域重點布局一批關鍵性金融標準,強化金融標準有效支撐國家戰略、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需要。其中,此次發布的28項新金融行業標準中,包括綠色金融行業首批行業標準。
這兩個綠色金融標準分別為《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環境權益融資工具》。楊富玉表示,金標委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約束條件,制定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標準,支持建立綠色項目庫標準,加快制定金融機構碳排放核算、ESG評價等標準,支持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
李涵表示,10月19日發布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是第一份以黨中央名義頒布的標準化綱領性文件。該文件要求2025年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并對金融標準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在“完善綠色發展標準化保障”中,提出“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以及在“提升標準化對外開放水平”中,提出“推動綠色金融國際標準制定”“完善數字金融標準”等。
此外,此次新發布的標準也考慮到技術不斷發展帶來的新風險,例如算法黑箱、算法歧視等智能技術金融應用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北京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劉力慷在前述場合介紹,此次新發布的《人工智能算法金融應用評價規范》就著力于解決算法黑箱、算法歧視等智能技術金融應用帶來的風險,從目標函數安全性、算法攻擊防范能力、算法可追溯性、算法內控等方面提出規范性要求,保障算法安全性;從算法建模準備、建模過程、建模應用三個階段,提出基于算法特征分析、樣本、參數等的可解釋性要求。
在數據安全方面,此次新發布的《金融數據安全數據安全分級指南》和《金融數據安全數據生命周期安全規范》,分別從金融數據安全分級和構建金融數據安全管理框架兩個維度做出規范。
楊富玉表示,今年的標準發布和制定,一方面,順應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在金融業應用的發展態勢,快速補齊標準短板,優化金融標準供給;另一方面,加快健全現代化金融標準體系,緊盯金融發展和行業要求亟需的標準,提升金融標準研制和實施的科學化水平。
標準落實最重要部分在于執行。目前,金融標準的采用情況如何?李涵介紹,為了保障金融標準落地實施,金標委一方面增強金融標準與政策制度聯動,如2020年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就要求銀行、支付機構向金融消費者披露金融產品或者服務所執行的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團體標準或者企業標準的編號和名稱;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標準宣傳,強化金融標準實施;比如,組織金融機構對標金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主動挖掘標準實施效能,進一步強化“有產品必有標準”的治理體系,完善金融質量管理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