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農發行山東省分行持續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錨定“四個走在前列”和建設“大行強行”目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不斷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支持力度。前三季度,累計審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貸款348億元,投放275億元,貸款余額達1148億元,投放額、余額均位居農發行系統首位。
村莊變社區
“產業興生活富,土房換新樓,鄉村振興大路寬,前方好奔頭。寒來暑往四十載,幸福握在手......”在黃河南展區歷史文化館展廳,一曲《南展頌》將南展區完善新型農村社區的華麗轉身娓娓道來。為推動黃河南展區工程實施,位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黃河南展區內村民響應國家號召,搬遷至劃定的臨黃大壩狹小房臺上居住,形成了具有特殊意義的房臺村。
隨著南展區被取消蓄滯洪區的功能,東營市委、市政府立即啟動房臺村居民遷建工作,讓住在狹窄簡陋房臺上的村民第二次搬遷到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區安置居住,但建設資金成為困擾安置區建設的難點。農發行山東省分行了解到情況后,主動作為,靠前服務,積極對接有關部門,組建省市縣三級行專業服務團隊全力支持,迅速推進,審批并發放農民集中住房建設中長期貸款3億元用于項目建設。如今村民已都喬遷至董集鎮楊廟社區,集中供暖、天然氣入戶、污水集中處理等一系列公共服務設施也已配齊,社區也成為東營市黃河南展區房臺村搬遷改造工作的樣板工程。
據悉,農發行山東省分行積極支持灘區遷建及配套產業發展,投放山東省金融機構首筆黃河灘區遷建中長期貸款,引導政策性資金向灘區建設聚攏,累計審批項目11個、貸款45.1億元,幫助7.9萬灘區群眾遷入新型社區,有效支持了淄博高青、濟寧梁山、東營墾利等地灘區遷建項目。
濕地變景區
黃河在流經山東省曹縣時形成三條黃河故道,每逢旱季,河床和兩岸探底干裂;雨季則往往是河水漫溢,泛濫成災,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為改造和治理黃河故道,曹縣政府在此植樹造林、護堤固沙,修建了太行堤水庫、戴老家水庫等水庫。但是在長達60年的時間里,河道內淤泥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大量的淤泥使河道變淺、河道水體減少、產生有害物質。
為解決此問題,曹縣政府決定利用黃河故道濕地資源優勢,開發文化旅游產品,但資金成為項目進行的“絆腳石”。農發行山東省分行得知這一情況后,著力發揮政策性金融“當先導、補短板、逆周期”職能作用,持續加強金融服務對接,堅持“保護為主、高質量發展”的原則,向企業提供一攬子融資服務,快速審批水利建設固定資產貸款2億元,并實現投放1.2億元,為項目注入政策性金融“活水”。項目建設既保留濕地公園的原生態和本真性,又通過旅游開發向外界宣傳推廣,直接或間接帶動周邊行政村莊近500人就業,對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治理和穩定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發行山東省分行著力打造黃河安瀾示范帶,大力支持引黃灌溉、抗洪減災、飲水安全、河道治理、除險加固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今年累計發放水利貸款135億元,支持治理大小河流141條,疏浚河道3983公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0座,增加蓄水3600萬方。
礦山變青山
位于山東日照的五蓮縣,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境內群山連綿,丘陵起伏,石料開采是該縣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歷史上粗獷的開采方式導致山體破壞、環境透支,放眼望去,礦區滿目瘡痍,道路坑洼遍布,飛塵漫天,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健康、居住和出行環境,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為改善這一狀況,縣委縣政府決定開展礦山集中整治行動,農發行山東省分行以此為契機,主動發揮融資融智的政策性金融優勢,將項目建設與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相結合,成功審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固定資產貸款6億元,并已如期投放5.38億元。
信貸資金的及時注入,有效支持了礦區道路修復與沿線綠化,極大地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帶動了當地農業增產,昔日廢棄礦山今成綠水青山,為五蓮縣的生態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一直以來,農發行山東省分行堅持綠色發展道路,著力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區,重點打造沿黃綠色生態屏障,今年累計向沿黃區域發放生態保護類貸款15.7億元,用于生態修復、流域綜合整治、防護林及沿河公園建設等項目,極大地改善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
此外,農發行山東省分行著重分析項目推進卡點,在各環節優先辦貸的基礎上,全面采取“四個差異化”辦貸機制,創新形成“公路+鄉村游收入分成”“農田水利+海水稻”“河道治理+砂石收入”“礦山修復+石料收入”“水利+項目供水收入+其他租賃收入”“水利+農村供水+以豐補歉”“公路+砂石收入分成”等模式,并在全省推廣,極大地帶動了沿黃流域各市縣區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領和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