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市主板1467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89%,其中超六成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虧損公司184家,較去年同期減少25家,虧損金額合計940億元,同比減少3.5%。
分季度看,滬市主板公司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出現環比下滑,分別下降1.92%、6.38%。
科創板九成公司實現營收增長,38家實現收入翻番;七成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80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
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合計金額達376.68億元,同比增長40%,投入金額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
近日,滬市主板1651家上市公司完成三季報披露。數據顯示,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滬市主板公司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生產經營在“穩”的主基調上,保持高質量發展勢頭,有力支持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
科創板繼續以“硬核”引擎跑出亮麗成績。截至2021年10月31日,除A+H兩地上市紅籌企業中芯國際外,科創板351家上市公司通過三季報、上市公告書等形式披露了2021年前三季度經營業績信息。總體來看,科創板公司立足科技創新,深耕科創主業,前三季度整體業績延續高增長態勢,實現了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大幅上升,研發投入強度繼續保持高位,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踐行者,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集群初步顯現。
主板:近九成公司實現盈利
2021年前三季度,滬市主板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33.44萬億元,同比增長21.43%;實現歸母凈利潤3.08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2.9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14%和33.45%,整體業績延續了今年以來的穩定增長態勢。單季度看,2021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37萬億元、歸母凈利潤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5%、2.23%。
盈虧面上,滬市主板近九成公司實現盈利,虧損公司家數及金額持續收窄。1467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89%,較去年同期上升2個百分點。其中,超六成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三成公司增幅超過50%。虧損公司184家,較去年同期減少25家,19家上半年虧損的公司在三季度實現扭虧;虧損金額合計940億元,同比減少3.5%。
從企業類型來看,實體企業增速更快,盈利質量持續改善。前三季度,滬市主板實體類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6.21萬億元,同比增長26.49%;實現凈利潤1.35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1.2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69%、81.27%,增幅均遠高于滬市整體水平。實體類公司凈利潤占滬市主板的比例達到43.85%,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7.21個百分點。究其原因,實體企業的業績高增長,得益于經營效率提升和負債水平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滬市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相關綠色低碳產業表現優異,有力支持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推進。環保、新能源發電等行業公司受益于綠色發展理念不斷落地見效,實現業績快速增長。新能源發電上游的光伏設備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36.11%,單季環比增速達21%;下游新能源發電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20.56%;環保行業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7.09%、33.78%。
科創板:高比例創新研發提升業績
科創板“硬核”勢頭不減,總體業績保持較快增長。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科創板公司聚焦主業、守正創新,呈現出較強的發展潛能和活力。
2021年前三季度,科創板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839.57億元,同比增長45.08%;歸母凈利潤630.20億元,同比增長64.01%;扣非歸母凈利潤507.96億元,同比增長39.25%。營業收入方面,九成公司實現營收增長,38家公司實現收入翻番。凈利潤方面,七成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80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達290倍。
一個新的變化是,綠色引擎為科創板帶來全新動能。前三季度,科創板六大戰略新興行業均延續較快增長勢頭,新能源行業以營業收入72%和歸母凈利潤163%的增速位列第一。其中,天合光能、大全能源等光伏企業,深耕行業創新技術的研發與量產,帶動業績大幅增長,整體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71%和220%;廈鎢新能、長遠鋰科等動力電池產業鏈公司,前三季度產能快速釋放,整體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58%和72%。
研發投入持續加碼,不斷增厚硬科技“底氣”。科創板公司堅持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研發強度保持高位,科創成色不斷增強,在助力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主戰場上,取得一系列技術突破和科研進展。2021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合計金額達376.68億元,同比增長40%,投入金額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剔除采用第五套標準上市的公司后,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平均為13%,居A股各板塊之首。其中,集成電路、醫藥制造、軟件等行業研發投入占比居前,華潤微、君實生物等15家公司研發投入在5億元以上,金山辦公、微芯生物等52家公司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0%。
令人振奮的是,一批特殊類型企業發展喜人,形成科創板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伴隨前期研發成果落地,科創板19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的產品商業化進程不斷加速,業績持續向好。
2021年前三季度,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營業收入合計為216.11億元,同比增長126%,顯著高于科創板整體水平;歸母凈利潤合計為30.50億元,較同期大幅減虧26.41億元。其中,康希諾、艾力斯、澤璟制藥和神州細胞4家采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的創新藥企業,在報告期內首次向市場推出國產創新藥,藥品銷售收入初具規模,在企業成長道路上豎起了新的里程碑,也展現出科創板包容性制度土壤的賦能成效。
部分行業經營承壓業績分化
雖然滬市主板公司前三季度整體業績向好,但分季度看,第三季度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出現環比下滑,分別下降1.92%、6.38%。從行業層面看,部分行業受宏觀調控政策及上游原材料供應緊張影響,經營壓力加大。
具體來看,火電企業在煤炭供應緊張且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下,第三季度出現大額虧損,其中4家公司虧損金額超過10億元;房地產行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45.55%,而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建材行業雖前三季度業績同比增長,但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環比均出現下降,業績承壓明顯。此外,個別公司空心化特征明顯,缺乏自救能力,可能面臨退市出清。
同樣,科創板也有少數公司業績出現分化。科創板公司總體規模偏小,多處于成長階段,經營業績容易受到外圍環境和市場競爭的影響,從而出現波動。
記者注意到,2021年前三季度,有36家科創板公司歸母凈利潤下滑超過50%;剔除未盈利上市企業后,有18家公司前三季度為虧損。除個別公司存在收入季節性特征外,業績下滑和虧損的原因主要為海外疫情變化、原材料價格上漲、期間費用增加、行業競爭加劇等,部分公司業績基數較小,對階段性加大研發或營銷投入、大額股權激勵費用攤銷的影響也較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