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應用科學大學教授米夏埃爾·許勒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增進了跨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長期來看,只要各參與方堅持互利共贏,必將不斷收獲成功。
許勒爾告訴記者,2019年5月,他組織了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德國三個國家的大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共同開展了一項名為“新絲路之行”的國際調研,旨在更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和中歐班列。
據他介紹,第一小組乘火車由西向東,從德國漢堡經波蘭、俄羅斯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第二小組乘火車由東向西,從上海出發,途經合肥、西安、蘭州、霍爾果斯,目的地同樣是阿拉木圖。行程結束時,第三小組在阿拉木圖舉辦一場絲綢之路研討會。作為第二小組成員之一,許勒爾表示,從上海前往阿拉木圖的西行途中,他所見到的中歐班列現有基礎設施令人印象深刻。
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還把途中記錄和拍攝的內容制作成45分鐘的視頻紀錄片,自去年在合肥首映后,還將陸續在德國多個場合展映。
談及組織上述國際調研的原因,許勒爾說,幾年前“一帶一路”在西歐知名度還不夠高。作為一名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教授,他當時對這個倡議也持有諸多疑問,于是決定組織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從跨文化視角展開研究。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2021年“人人都在討論絲綢之路”,西歐人對“一帶一路”的認識發生了巨大變化。
許勒爾認為,業界很快會清晰認識到,在當前全球遭遇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下,由“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帶來的交通系統連通是多么重要。
展望未來,許勒爾表示,“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應對諸如新冠疫情等危機,還將有助于中亞國家更好地與全球供應鏈相連,并從中受益。
許勒爾表示,長期來看,不管是在亞洲、非洲、歐洲還是世界其他地區,只要各個參與方能以共贏形式合作,“一帶一路”必將不斷收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