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宗商品漲價、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持續上行影響,食品企業采購原料成本增加,多家食品公司宣布提高產品出廠價。10月以來,海天味業、洽洽食品、恒順醋業、安琪酵母等食品企業宣布提價,提價幅度最高達18%。
“醬油茅”海天味業率先提價,引發市場對其他調味品企業跟隨漲價預期。10月13日,醬油制造龍頭海天味業宣布對醬油、蠔油、醬料等部分產品的出廠價上調3%至7%,于10月25日開始實施。11月2日,醋業老字號恒順醋業亦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1月20日起對部分產品進行價格調整,調整幅度5%至15%不等。
生鮮食品企業海欣食品和火鍋底料制造商安井食品分別于11月2日和11月1日發布公告稱,對部分速凍魚糜制品、速凍菜肴及速凍米面制品的促銷政策進行縮減或對經銷價進行上調,調價幅度均為3%至10%不等,分別自11月3日及11月1日開始執行。
甚至有企業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兩次提價。9月30日,酵母生產龍頭安琪酵母已經提價,11月1日再次發布關于調整部分產品價格的通知,將無鋁害油條膨松劑、饅頭、面包改良劑等系列產品每噸價格上調1000元至5000元不等,自11月8日開始實施。
可選消費的食品品類中亦出現漲價情況。10月22日,炒貨龍頭洽洽食品發布公告稱,對公司葵花子系列產品以及南瓜子、小而香西瓜子產品進行出廠價格調整,各品類提價幅度為8%至18%不等,于公告發布當日開始實施。
縱觀各家食品企業公告,原材料、人工、能源、運輸等方面成本上行是本輪提價的重要原因。2021年以來,大宗商品持續漲價、工業品價格高位運行,推高了中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
以金龍魚生產原料大豆為例,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快速上漲已傳導至進口環節。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大豆均價同比上漲了22.8%;前三季度,大豆進口均價同比上漲了29.4%。其中6月份,大豆進口均價上漲37.2%,每噸為3658.5元,創2014年7月以來的新高。
在國內流通領域,據國家統計局監測數據,2021年以來截至10月上旬,包裝原料瓦楞紙價格上漲19.58%;主要用于加工的農產品中,小麥價格上漲6.42%,大豆價格上漲5.32%。
“此前的初期預判是,中長期大宗商品供求關系的基本面并未有大的改變,多數人認為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是短期的,并且向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傳導有限,但實際情況是上漲的時間在明顯拉長,主要影響因素已經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10月26日在鋼鐵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
開源證券在研報中表示,當前除原料成本價格提升外,能源限制也帶來產能縮減與成本提升,提價品種可能由必選消費擴散至可選消費,如洽洽食品也公告對葵花籽及部分南瓜子、西瓜子進行提價,標志可選消費也進入提價階段。后續不大排除其他子行業仍有提價可能,如速凍食品等。
從最新財報來看,食品企業利潤已經受到不同程度擠壓。近期漲價的食品企業中,海欣食品利潤下滑最為顯著,三季度凈利潤下滑128.39%;恒順醋業、金龍魚、安琪酵母等企業凈利潤亦出現下滑。
食品分析師朱丹蓬對財新稱,在食品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提高出廠價有利于提升企業業績和股價表現。此外,漲價會帶來企業間的分化,有調價的底氣和實力的企業未來可能發展更好。
11月2日,食品股股價集體上漲。恒順醋業、醬油制造商千禾味業、速凍食品龍頭三全食品、掛面制造商克明食品等個股封死漲停,安井食品上漲8.13%,安琪酵母漲7.59%,海天味業漲6.30%,海欣食品漲3.02%。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日晚,商務部官網在“日常新聞”一欄發布《關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及“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財新記者11月2日從接近商務部人士處確認,這只是常規的季節性應對通知,主要為應對近期蔬菜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確保今冬明春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