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滬深兩市平開。鋰電股再度走強,上游鋰礦資源類個股漲勢突出,億緯鋰能盤中創歷史新高,天齊鋰業漲停。醫藥板塊領跌兩市,CRO等相關概念跌幅居前。周期股有所回暖,包鋼股份一度漲逾9%。滬指在3500點附近震蕩整理,創業板指午后漲逾1%,逼近3400點,隨后漲幅收窄。盤面上,醫藥生物領跌,有色金屬領漲。題材概念上,鹽湖提鋰概念領漲。滬深兩市成交額較上一交易日明顯縮量,北向資金小幅凈賣出。
滬指收報3498.63點,漲幅0.20%;深成指收報14508.86點,漲幅0.32%;創業板指收報3380.29點,漲幅0.82%;科創50指數收報1400.80點,漲幅0.29%。
滬市成交4219.68億元,深市成交6168.65億元,兩市合計成交10388.33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11511.47億元明顯縮量。
盤面上板塊多數上漲,有色金屬領漲,鋼鐵、電氣設備、綜合等板塊漲幅居前;醫藥生物領跌,電子、食品飲料、農林牧漁等板塊跌幅居前。題材概念方面,鹽湖提鋰領漲,醫療廢物處理、PM2.5、鈷等概念漲幅居前;MCU芯片領跌,芬太尼、養雞、中船系等概念跌幅居前。
旅游、交通板塊11月8日走強。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記者表示 ,這主要受上周五美股相關板塊表現強勢的帶動,而美股相關板塊表現強勢,是因為歐美接連推出口服新冠特效藥,這為盡早放松邊界管制和旅游禁令提供了機會。如果相關藥物的臨床結果符合預期,將極大降低新冠疫情的蔓延和傳播,也意味著旅游、交通業將回歸常態,并推動各產業、特別是服務業恢復。
海島資產董事長張銳對記者表示,11月初開始,國內主流整車廠商陸續公布10月的汽車產銷數據,從數據上來看,新能源車的產量和銷量保持了較高增速。其中,比亞迪10月新能源車銷量再創新高,同比增長249%,環比增長14%。年底是汽車傳統銷售旺季,整車企業的環比高增速預期較明確,對上游的動力電池需求也將保持增長態勢。有行業分析認為,導致今年(2021年)整車企業產能受損的缺“芯”問題有望在明年逐步緩解,屆時產能提升的壓力或將逐步轉移到動力電池的供給上,因此鋰電板塊整體在短期內仍在需求確定性高、議價能力強的上升趨勢上。
張銳進一步分析,除了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持續增長外,利好新能源的政策也在持續增強。近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在方案中再次指出推動開展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等領域科研合作和技術交流。今年7月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寧德時代作為鋰電龍頭也在加速儲能的擴產布局,據其近日披露的消息,公司新投資擴產動力和儲能電池項目(廈門、貴州)合計達150億元。從中期來看,板塊龍頭積極擴充產能以及政策的引導將會加速新能源板塊上下游產業的高速發展。
沈萌認為,11月7日晚新華社受權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意見中對于減排作出詳盡部署,有利于新能源板塊發展。可以預見,“碳達峰碳中和”以及“污染防治”等政策會在相當長時間內成為推動市場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雖然新能源板塊出現短時間的技術性調整,但整體走勢仍然保持向上。
“展望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新能源仍是最具確定性的高景氣賽道,且短期尚有催化。”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認為,一方面,新能源車銷量有望進一步超預期。除產業自身處于滲透率加速提升期外,隨特效藥落地進度加快及近來馬來西亞疫情好轉,缺芯現象得到邊際改善,將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促進下游新能源車產銷表現。
另一方面,陳果表示,政策不斷加碼推進新能源發電體系的建設投資。歷輪電荒過后,都能看到電力投資意愿的明顯提升;中期內綠電系統投資意愿和力度均有望加大并超預期。此外,基于新型電力系統對靈活性資源的需求,預計儲能相關投資亦將同步超預期上行。
陳果表示,短期市場仍然處于布局期,市場需要等待國內經濟刺激政策預期明確、中美關系出現明顯改善、全球疫情出現明顯緩解等關鍵信號的出現才能真正開啟一輪新的中期行情。
11月8日,亞太地區股市多數下跌。日經225指數收報29507.05點,跌幅0.35%;韓國綜合指數收報2960.20點,跌幅0.31%。截至財新記者發稿,香港恒生指數報24675.26點,跌幅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