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朝日新聞》10月20日報道,如何重振日本經濟是眾議院選舉論戰的一大焦點。與外國在各種指標上進行的比較,凸顯出日本飽受低增長之苦。安倍政府開始實行的“安倍經濟學”也幾乎沒能改變潮流。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時就已出現的經濟低迷狀態仍在持續——這30年因而被稱為“失去的30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對顯示國家經濟規模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所做的比較表明,日本排在美國、中國之后,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將近期數據與1990年的數據對比后會發現,近30年里美國名義GDP增長到原先的3.5倍,中國增長到37倍,而日本名義GDP僅為原先的1.5倍。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位的德國,名義GDP也增長到了原先的2.3倍。日本經濟增長的緩慢程度尤為明顯。從人均GDP看,在新冠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日本在七國集團(G7)中也僅排名第六位,比較靠后。
報道稱,日本工資水平也沒有上漲。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2020年日本平均工資為38514美元,在OECD35個主要成員國中排名第22位。近30年里,日本平均工資增長4.4%,幾乎沒有太大增長,而美國平均工資增長47.7%,英國增長44.2%,可謂差距巨大。日本工資金額也在2015年被鄰國韓國超過。
報道指出,2012年底上臺的安倍政府實施“安倍經濟學”,把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投資的增長戰略作為“三支箭”,試圖打破低迷狀態。當初在10000點上下徘徊的日經平均指數恢復到了30000點上下,企業業績也得到改善。然而,與國外相比,日本名義GDP和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明顯更緩慢,未能擺脫低增長的陰霾。
這是什么緣故呢?許多人認為,旨在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增長戰略是失敗的。公益組織日本生產性本部說,日本制造業的生產率在2000年居世界第一位,后來卻慢慢停止增長,到2018年已退居世界第16位。經濟低增長再加上企業工資水平基本沒有上升,導致占GDP一半以上的個人消費也不旺盛。
報道稱,在日本眾議院選舉中,執政黨和在野黨都呼吁讓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階層傾斜,不過同時也需要拿出提高盈利能力以擺脫低增長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