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動車新勢力”非常火爆,特斯拉的“后浪”們正在努力追趕“前浪”。近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兩家美國電動車公司的市值都在不斷飆升。
電動汽車公司Rivian自上周三在納斯達克上市后,現市值已經超過了大眾汽車,成為全球市值第三大車企。其競爭對手Lucid的市值則超過了福特。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兩家電動車公司目前為止還沒有已確認的收入。
當地時間周二(16日),Lucid Motors的首席執行官Peter Rawlinson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這家初創公司計劃未來在美國以外建立工廠:
“我們計劃在2025年(Mid-decade)左右,也在中東和中國開設工廠。”
這家總部位于加州的電動車制造商被稱為“特斯拉的最大競爭對手之一”,另一家是上周在納斯達克上市的Rivian。
繼特斯拉之后,電動車企Lucid
計劃2025年前后在中國建廠
美東時間周二(16日),美國電動車企Lucid Motors的首席執行官彼得·羅林森(Peter Rawlinson)對媒體表示,該公司計劃在美國以外建立工廠, 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
Lucid目前市值已經排在全球車企第七,也是僅次于特斯拉和Rivian的第三大全球電動車企。 擔任過特斯拉高管的Rawlinson認為,Lucid的股票和市值也會像行業領導者特斯拉一樣,最終將超越傳統車企。
《華爾街日報》稱,這再次說明投資者對生產非汽油車公司的熱情正在增強。
本月月初,Lucid已將首批電動車交付到客戶手中。Rawlinson表示, Lucid計劃在今年年底前生產約575輛電動車,2022年產量將提升至2萬輛。
“我認為全世界都認可我們擁有出色的產品,”Rawlinson說,“我想每個人都意識到我一直承諾Lucid生產的汽車將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汽車。這是真的,它發生了。”
Rawlinson周二接受采訪時稱:“我們計劃在2025年(Mid-decade)左右,也在中東和中國開設工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電動汽車先驅特斯拉已于2019年在中國設廠。許多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如小鵬、理想和蔚來,也在努力爭奪本土消費者市場。
在Rawlinson發表上述言論的前一天,Lucid公布了上市后的首個季度業績。Lucid周二大漲24%,市值超過了福特汽車。Rawlinson稱,該公司在估值方面有望追趕特斯拉,“一切皆有可能”。
擴大美國工廠產能
雖然Lucid預計明年將生產20,000輛汽車,但Rawlinson周二告訴媒體,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按照目前的形式,每年能夠生產34000 輛汽車,未來還會擴大。
“我們要把亞利桑那州工廠(生產)規模擴大四倍,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占地285萬平方英尺的基地擴張計劃——準備每年生產9萬輛汽車,而該生產基地在其第三階段年產能就能達到近40萬輛。”Rawlinson周二稱。
Rawlinson稱,Lucid已擁有“超過1.7萬輛”的Air 汽車預訂。他表示,“訂金是可以退還的,但自第三季度結束以來,僅在過去六周內,訂單就增長了30%以上。”
他補充稱,公司每天都有更多的訂單,尤其是在Lucid Air本周一被汽車刊物 MotorTrend評為年度最佳車型之后。
“大多數人從未真正坐過或駕駛過(我們汽車),許多人還從未聽說過我們。”Rawlinson稱。
迄今為止續航里程最長的電動汽車
由兩位華人創辦、賈躍亭曾參與投資
被外媒稱為 “特斯拉模仿者” 的Lucid成立于2007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其創始人為兩位華人,分別是特斯拉公司前任電池研發主管謝家鵬和甲骨文公司前任中層溫世銘,現任CEO Rawlinson 為Model S前首席工程師。
與特斯拉早期車型一樣,Lucid定位高端豪華電動汽車,Lucid Air起售價格7.4萬美元。Lucid的工廠位于亞利桑那州的卡薩格蘭德,今年9月才正式開始量產,LucidAir轎車在10月底實現了首次交付,首批車型售價16.9萬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起初名為Atieva(取自“電動汽車應用領域先進技術”縮寫)最初為中國電動客車制造電池,后來研發電動汽車。在IPO之前,Lucid已完成5輪融資,曾從多位亞洲投資者手中融資: 北汽集團、法拉第未來創始人賈躍亭個人、青云創投、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等。不過北汽集團和賈躍亭后來都已退出。
作為電動汽車制造公司,Lucid Motors也被視為特斯拉有力的競爭對手之一。
Lucid旗下首款產品Lucid Air,目前已由位于亞利桑那州卡薩格蘭德的旗艦工廠生產并交付。就在今年9月, Lucid Air的Dream Edition Range版本被美國環保署( EPA)認定為迄今為止續航里程最長的電動汽車,充滿電后可行駛520英里(約836公里),比Model S 長續航版還多了100多英里,引發市場關注。
自今年7月份以來,Lucid通過SPAC上市后,股價上漲了95.86%,最大單日漲幅為31%。截止17日美股收盤,Lucid股價報52.55美元,總市值865.17億美元,超過福特汽車(796.73億美元),但遠低于特斯拉(1.09萬億美元)。
當地時間11月15日,Lucid公布了上市以來首份財報。財報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收入約13億美元,第三季度凈虧損達5.24億美元,1-9月累計虧損達15.34億美元。
但該公司也在財報中表示,其資產負債表中現金已超過48億美元,并且Lucid的電動汽車預訂數量目前已超過1.7萬輛,相當于已擁有超過13億美元的訂單。
Lucid計劃中國建廠引發供應鏈預期
這家供應商股價大漲逾8%
隨著全球新能源市場逐步擴大,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商越來越受到多家大型車企的關注,例如大名鼎鼎的特斯拉供應鏈已深度綁定國內生產商。
美國電動車企Lucid計劃在2025年左右在中國和中東開設分廠,該消息的公布 引發市場積極關注,尋找Lucid潛在供應商。而已躋身Lucid供應商之一的億和控股(00838)為Lucid獨家供應汽車電池包蓋板,并稱Lucid已追加明年的出貨量至4萬臺,不禁使得投資人眼前一亮,頓時該股受到資金追捧。
截止17日收盤,億和控股上漲6.02%,報2.29港元,最新市值為40億港元。
億和控股并未被大部分投資者所熟知,繼宣布進軍零部件領域之后, 該公司在2020年取得特斯拉一級供應商資質,2021年7月開始在數碼模墨西哥(SLP)汽車產業園量產特斯拉訂單。這家墨西哥工廠的第一期工程于2019年完成并已經投產。
國元證券指出,億和控股存在與其他造車新勢力及其供應鏈在其他汽車零部件達成合作的潛力,并預計未來3~5年公司汽車零部件和新能源業務有望達到40~50億收入的規模。
與此同時,像億和控股這樣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并非少數,其中包括福耀玻璃(全景天幕)、華陽集團(HUD)、寧德時代(電池)、英恒科技(智能座椅)等公司。
浙商證券指出,未來隨著下游景氣恢復,行業進入補庫周期,產能利用率回升,以及原材料、運費等成本下降,經營杠桿較大的零部件企業業績彈性更大,因此該板塊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
浙商證券還提到,汽車行業面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變革,未來汽車行業競爭格局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并指出電動車產業鏈中優質企業有待百花齊放,將充分受益全球汽車電動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