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公司董事長“絕不有意造假”的保證,一邊是公司信息披露部門的“不代表上市公司意見”的表態,沒承想,一份獨董辭職聲明竟然引發了這樣一場“分裂”。
獨董史習民的突然辭職,讓開山股份坐上了風口浪尖,“連帶”公司股價大跌——11月22日,輿論發酵中,開山股份股價逆勢下跌4.27%,市值蒸發了7億元。對此,開山股份董事長曹克堅沒能壓住怒火,在朋友圈發文表態:“無辜中箭,受傷很深,是可忍孰不可忍!”
開山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山股份控股股東,簡稱“開山控股”)發布的嚴正聲明也表達了強烈不滿。聲明稱,史習民上任獨董僅5個月,在康美藥業案件一審判決后拒絕公司挽留執意辭任,給公司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極易誤導投資者,開山控股對其行為表示強烈不滿,對其職業操守給予譴責;開山控股保證旗下成員公司不發生有意財務造假行為,如發生有意財務造假行為給投資者和獨立董事造成損失的,開山控股將自行承擔全部損失。
曹克堅也在朋友圈發文表示:“我有底氣保證我領導的公司絕不有意造假,有膽氣保證如果有造假就承擔全部損失!”
不過,這一態度與開山股份發布的公告,大相徑庭。11月18日晚間,在開山股份發布的公告中,公司稱史習民確認與公司董事會無不同意見,也無任何其他事項需要通知公司股東。公司董事會對史習民在公司任職期間為公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針對上述“矛盾”,11月23日,開山股份董秘辦工作人員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回復:“這有什么問題嗎?”
對于開山控股譴責辭職獨董、聲明“不發生有意財務造假行為”,該工作人員則表示,這不代表上市公司意見。
“幾十年來,我把信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損壞我的名聲!”曹克堅的“聲明”言猶在耳,而記者梳理公司公告發現,“把信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曹克堅,曾在今年初被監管部門出具監管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今年1月21日,開山股份公告,收到浙江證監局對公司采取責令改正措施決定書暨相關責任人收到警示函。
該決定書顯示,浙江證監局在現場檢查中發現,開山股份存在定期報告業績核算不準確、公司治理不規范等問題,違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相關規定。浙江證監局認為,開山股份董事長曹克堅、總經理湯炎、董事會秘書楊建軍、財務總監周明對上述違規事實應承擔主要責任。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6月7日,開山控股披露減持計劃,擬自7月9日起的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6%的股份。
11月5日,開山股份公告,開山控股已減持過半,合計減持2989.5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0086%。11月11日,開山股份披露,截至11月9日,開山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減持比例上升至3.4746%。
記者初步計算,通過上述減持,開山控股已累計套現超5億元。
大股東的減持計劃才過半,上市公司獨董突然辭職引起外界猜疑,導致股價下跌,如此橫生變數,未免“讓人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