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人工智能(AI)龍頭商湯科技通過了港交所聆訊,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和匯豐為其主承銷商。
下半年以來,國內AI企業迎來扎堆上市潮。除商湯科技外,“AI四小龍”企業均在積極奔赴資本市場。今年9月,曠視科技科創板上市首發獲通過;7月,云從科技在科創板過會;11月5日,醫療AI企業鷹瞳科技登陸港交所;11月9日,AI企業格靈深瞳科創板IPO過會;商務AI企業合合信息也于日前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
“預計今明兩年將出現人工智能企業密集上市,有望提升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行業的關注度。”華安證券在研報中表示。西部證券也認為,多家AI企業IPO迎來進展,意味著AI產業發展與資本化的共振趨勢將加速。
業內人士表示,從AI公司財務表現、資本市場融資情況看,當前AI行業發展已進入深水區。
財務狀況方面,包括“AI四小龍”在內,當前扎堆上市的AI公司普遍處于虧損狀態。商湯科技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收入和毛利率總體呈現持續上漲態勢,但公司凈虧損分別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及37.13億元,累計虧損超200億元。公司預期2021年全年虧損凈額及經調整虧損凈額還將大幅增加,主要由于優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虧損增加以及對于研發的持續投入。預計可能于短期內繼續產生凈虧損。
已上市AI公司方面,同花順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概念板塊超四成公司凈利同比下降,寒武紀、機器人等十幾家公司凈利潤下降超100%。多數AI公司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二級市場方面,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3日收盤,盛視科技、狄耐克、寒武紀等十幾只AI概念股年內累計跌超40%,機器人、埃夫特等幾十只概念股累計跌超18%。
融資方面,企查查數據顯示,自2011年至2018年,國內AI領域披露融資金額逐年攀升,但自2019年大幅下降,今年以來呈現回暖勢態,年內AI領域融資事件和融資金額均超2020年全年表現。
國金證券表示,商業模式和變現能力是AI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從算法角度看,AI行業并未實現巨大的技術突破;實戰落地場景分散,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知識產權和倫理問題也是導致行業發展瓶頸的重要原因。華安證券則認為,找到合適的場景是AI商業化落地的關鍵,安防、教育、醫療等賽道有望率先完成大規模落地。
機構普遍認為,長期看AI市場空間廣闊。根據沙利文的報告,AI軟件將是未來十年增長最快的商業領域之一。2025年全球AI軟件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18億美元,自2020年起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1.9%。中金公司認為,AI已成為后疫情時代的重要創新方向之一,建議投資者關注智能電網、民用無人機、移動機器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領域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