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開幕。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攝
“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活動現場。
資料圖片
12月1日,“讀懂中國”叢書(第二輯)揭幕儀式舉行。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攝
12月3日晚,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舉行閉幕晚會。
資料圖片
12月1日至4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今年是“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第六屆,也是該會議與廣州的第三次攜手。
本屆會議以“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世界百年變局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為主題,著眼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為鑒,深度探討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擴大和深化各國的利益匯合點。
“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是世界了解中國發展戰略最具影響力的平臺之一。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通過線上線下方式“云”聚600多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與會國際嘉賓數量創下新紀錄。
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
12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向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
習近平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此關頭,我們更需要增進思想溝通,促進交流合作,為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指出,我說過,“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不久前,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國共產黨將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奮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將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努力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多國人士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致辭闡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對世界發展的重大意義。讀懂今日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治黨治國經驗、智慧值得學習借鑒,各國應團結一心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讀懂一個國家要通過尊重歷史與文化,承認彼此的獨特性,對傳統有敏銳的態度,通過這樣的理解更容易找到相互理解的途徑,我們堅持這個正當而行之有效的立場。”開幕式上,俄羅斯國家杜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說,本次會議就有一場“中華文明與中國共產黨”平行研討會。他認為,這不是偶然的,讀懂中國共產黨,才能理解中國成功的要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有很多獨特之處。”
“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提到,‘讀懂今天的中國,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我認為這非常關鍵。”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說,要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的作用、讀懂中國共產黨如何根植于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形成其獨特的治理風格至關重要。這有助于人們解開對中國的困惑、消除對中國的誤解。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百年奮斗和輝煌成就,贏得普遍贊譽。
“西方執政黨即使執政時間很短,也會變得倦怠、停滯不前,甚至會落伍、看不清未來的方向,這種情況在西方很普遍。但是中國共產黨卻非常重視回顧歷史,不斷進行反思和批判以實現自我革新。”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認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的治理智慧非常活躍、接地氣,而且未雨綢繆、為長遠打算。在這方面,世界上任何政黨都無法與之相比。”
“習近平主席的致辭是對我們的極大鼓舞和鞭策。”會議主辦方之一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說,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會議創辦以來發揮的重要作用,為辦好本次會議、更好讀懂中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央黨校副校長謝春濤談到,中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給其他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
“讀懂中國”是一個偉大的事業
“實在來說,中國未來到哪里去,是所有關心中國的朋友們都希望更加‘懂’的。只有‘讀懂’,才能合作;只有‘讀懂’,才能和平共處。”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視頻演講中自稱“老陸”,以流利的中文傳遞“以心相交”的愿望。
本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議題囊括當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創新、健康等多個領域的熱點話題。會議中,既有對中國現代化新征程給全球合作所帶來的新機遇的探究,也有中國新發展格局對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意義探討,既有圍繞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對全球治理體系進行深入反思,也有聚焦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探索……
12月1日大會首日,連續舉辦4場專題論壇,議題包括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教育與健康中國,讀懂中國電視片對話會等;4場讀懂廣州專題研討會,議題包括幸福之城、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樞紐經濟、營商環境與城市發展等;以及舉辦“讀懂中國”叢書(第二輯)發布會、“讀懂中國”國際傳播合作簽約啟動儀式、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灣區城市發展指數》報告會、《絲路金橋》雕塑揭幕儀式等。
12月3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12場平行研討會同步拉開,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熱議中國現代化新征程、國家數字化轉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共同富裕之路……為百年大變局中的世界走向把脈定向,為探尋互利共贏發展建言獻策。
“‘讀懂中國’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我們需要主動幫助國際社會理解中國,也要幫助自己‘讀懂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讀懂中國”叢書(第二輯)發布會上解析“讀懂中國”的時代邏輯。他認為,隨著中國的發展,西方國家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邏輯強加在中國身上。“我們要主動幫助國際社會理解中國,西方邏輯不是中國的邏輯。”
當此之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全球抗疫連續第二年成為中外嘉賓交流互動的高頻詞。從提倡聯手抗疫,到探尋“中國方案”的細節,話題聚焦度更高。
在“國際抗疫合作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研討會上,國內外嘉賓一致認為,共筑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就是要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維護和促進全人類的生命健康安全與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國應一起分享抗疫經驗,吸收借鑒彼此疫情防控先進理念、經驗和做法等。
“這次大流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突出地表明公共衛生是一種公共產品,我們需要大力加強國際合作,才能解決相關問題。”意大利前總理馬里奧·蒙蒂在研討會上呼吁加強國際合作,鼓勵各國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群策群力。
“在助力全球抗疫方面,中國的疫苗已經做到供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國藥就為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供應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國藥集團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楊曉明在研討會上表示,2021年9月,中國疫苗工藝生產年產能達到50億劑,到11月16日為止,國內已經接種了24億劑,出口接近20億劑。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中國未來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分享了四點思考——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的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營造公正、穩定、可預期的法治環境,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適應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加快由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推動形成世界各國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體系。
向世界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的正能量
對于世界來說,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一個日益強盛的中國,也讓“讀懂中國”有著越來越強勁的動力。
“在21世紀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領域里,中國是最重要的新面孔,中國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世界。中國必然要在國際政治社會的建設中發揮引領性作用,與世界一道應對我們當前的巨大挑戰。我們相信,中國將引領建設新的國際政治社會的進程。”西班牙前首相何塞·薩帕特羅說。
保加利亞前總統羅森·普列夫內利埃夫認為,綠色的中國也會帶來一個更加綠色、更加現代化和更加繁榮的世界。
在外資企業經營者眼中,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創新方面的排頭兵。松下集團全球副總裁本間哲朗介紹,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松下于1987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同那時候相比,中國現在已制定了完善的外商投資法律制度,營商環境日益改善。聽了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我能感受到中國政府未來肯定會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而且將繼續為促進國際交流發揮積極作用。”
日本AGC集團中國總代表上田敏裕認為,“在中國,無論是農業、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都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都受益于數字化的轉型。”
作為中國市場化水平和經濟開放度最高、經濟體系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是“讀懂中國”的好地方。
“1971年我第一次來到廣州,要去香港只能坐火車慢車。2019年我登上大灣區的大樓,眼前是一片繁華大都會景象。”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回憶,新加坡早就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2010年奠基的中新廣州知識城,于2018年升級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不僅提升了整個亞洲的發展,也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
正如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所說,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重要引擎,不僅能夠推動中國新一輪的經濟改革和開放,亦能推動周邊地區發展。
事實上,就在“讀懂中國”開幕的第二天,首班廣州至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國際貨運班列從廣州增城西站駛出,打開了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經濟貿易交往陸路新通道。
許多與會嘉賓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刻不容緩。
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自稱“老潘”,在會上他講述了自己30多年來在中國生活的故事,從多個基層游覽經歷和角度作了中國故事的生動演繹。多年來,他一直積極地拍攝關于中國各地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況和幾十年來的城市面貌變化。他說:“我們發現,如果我們不把中國故事講好的話,那么許多外國人就會繼續以錯誤的方式去傳播關于中國的故事。”
鄭必堅感嘆,以不同載體傳遞不同故事,“讀懂中國”正走進千萬觀眾的內心。他看到,與會嘉賓們認真研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經驗和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戰略,作出“基于現實、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深入討論。與會嘉賓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同時也進一步明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根本走向。“這樣的共識,我認為難能可貴。”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表示,“讀懂中國”已經成功舉辦了六屆,我們通過“讀懂中國”這個平臺堅持不懈地講好中國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人民的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邏輯和治國執政理念,向世界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的正能量。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君如表示,與歷屆大會相比,本屆會議規格最高、外方參會人數最多、會議影響力最積極正面、會議成果最豐碩。截至12月4日上午10時,境內外120余家主流媒體報道“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及相關配套活動超過8000篇次,社交媒體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5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