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為推動場內場外市場協同發展,大商所提出了場外市場“一圈兩中心”的建設目標。在農產品板塊,大商所積極組建生態圈、建設交易中心和價格信息中心,目前已上線標準倉單、非標倉單、提貨單交易、基差交易、商品互換、場外期權等現貨及衍生品類業務,共有122家場外會員參與,涵蓋了糧食、油脂油料、雞蛋和生豬等產業,會員之間初步建立了互利互信、積極合作的良好生態。特別是在玉米基差、豆粕標準倉單等業務上,得到了會員的高度關注和參與。今年1—11月,場外農產品板塊成交總規模達322.6億元,同比增長3.2倍。
組建農產品板塊生態圈 展示多維度價格信息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在組建農產品板塊生態圈方面,大商所目前正在按照整合品種板塊、梳理參與者結構、優化系統架構三方面思路推進相關工作,圍繞建設“一圈兩中心”的目標,暢通產業風險管理渠道,打造高標準場外市場。
今年3月,大商所完成了該板塊首批場外會員招募工作,包括中糧貿易、嘉吉投資、廣東海大、牧原食品等51家行業龍頭企業,覆蓋糧食產業鏈上中下游及國內頭部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今年6月,39家場外會員申請開通了玉米、玉米淀粉、油脂油料等品種基差交易權限,參與熱度持續提高,糧食板塊場外會員間增信效應初步顯現。此外,大商所與主要存管銀行達成合作,開展區塊鏈、交易數據等融資試點,解決糧食企業融資難點,助力企業降低成本;與良運、象嶼等龍頭企業合作,不斷優化場外會員體系,拓展交易層次至會員與客戶;與吉林玉米批發市場等現貨平臺、倉儲物流等企業、白山、黑河等地方政府積極溝通,探索服務糧食產業發展的可行路徑;還形成了玉米等品種場外交收倉庫試點方案,研究企業信用評價機制,促進糧食現貨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助推農業結構轉型升級。
為支持生豬期貨市場發展,推進生豬生態圈建設,大商所自生豬期貨上市開始逐步研究生豬板塊場外交易業務。今年8月20日,大商所公布首批30家生豬板塊場外會員,生豬板塊初步完成組建。首批會員中,有17家A類場外會員,均是生豬期貨交割廠庫,也是國內主要生豬養殖龍頭企業。B類會員13家,其中屠宰類企業4家、貿易企業4家、風險管理公司5家。8月24日,大商所正式推出生豬板塊場外交易業務。
同時,大商所已基本建立全業務、全品種、全場景一站式服務窗口,在場外業務平臺門戶網站、手機App、文華財經、萬得等渠道多元展示農產品板塊信息,在DCE財訊通上線陜儲糧等現貨行情,形成了農產品板塊代表性品種多維度價格信息集中展示方案。
產業積極參與 感受多元便捷風險管理服務
大商所“一圈兩中心”建設得到了相關產業企業的積極參與和廣泛認可。他們普遍表示,大商所場外市場業務模式日趨完善、覆蓋品種不斷豐富,與企業需求的貼合度不斷增強,相關業務架構整合方案進一步增強了場外業務平臺功能的系統性,大幅度簡化了相關工作程序,為實體企業的參與提供了便利。
如在糧食領域,目前,糧食行業企業在努力探索由傳統貿易商向糧食貿易綜合服務商轉型,大商所場外平臺各項業務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助力實現企業更好更快發展。一是提升企業價格發現效率,通過公開透明的價格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及時有效地調整糧食現貨經營策略。二是豐富風險管理工具,基于糧食期貨市場形成的遠期點價、買賣基差等模式助力企業降低了貿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三是促進糧食企業標準體系建設,場外市場憑借自身制度及強大平臺優勢,充分體現國家糧食行業產業政策的導向,促進企業規范現貨產業質量標準,企業通過規范化發展收獲長期競爭力。
今年6月16日,大連良運集團糧油購銷有限公司和東方集團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在大商所場外平臺達成了首批玉米基差交易,涉及現貨規模超1萬噸。該批交易以大商所玉米C2109合約為定價依據,以“C2109合約+15元”作為最終成交價,交易標的為二等玉米,交貨地點為大連港。
大連良運集團副總裁楊傳輝表示,目前市場上玉米基差貿易發展勢頭良好,良運集團持續探索利用好創新型工具。通過成為大商所糧食板塊場外會員,為企業找到了眾多優質對手方,實現了交易增信。
“下游飼料、養殖企業也嘗試參與,享受到了多元便捷的風險管理服務,鎖定遠期成本,穩定企業經營預期。”他說。
今年8月生豬板塊場外交易業務推出后,也得到了產業企業的積極響應。鑫欣牧業根據計劃出欄的生豬情況簽發了生豬提貨單并進行賣方掛牌,采用全款支付方式。融致實業在入金完畢后,通過平臺進行摘牌達成交易并支付了全額貨款。雙方企業均表示,生豬板塊場外交易業務操作便捷,買賣雙方溝通順暢,業務資金安全高效。賣方鑫欣牧業交割負責人郭華宇表示,相較于普通生豬現貨貿易,大商所場外平臺上的買賣雙方信譽度更高、報價更透明,能有效降低現貨貿易的溝通成本,從而有利于快速成交。
持續推進生態圈建設 服務農業產業發展
關于下一步大商所農產品板塊“一圈兩中心”建設方向,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商所將按照為實體企業參與提供最大便利的原則,持續提升農產品業務板塊功能、優化業務架構流程、推動提升生態圈信用水平,在暢通經濟循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切實服務好農業產業發展。
一是深化農產品板塊市場服務功能。建設大宗商品倉單、現貨及衍生品等與場內產品緊密結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匯集大宗農產品商品即期和遠期的成交、報價等信息,完善動態升貼水發現機制,服務交割及交割庫布局,并研究上線區域特色農產品交易,推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用好期貨價格,培育現貨遠期定價,提升企業個性化綜合風險管理能力。
二是優化涉農主體參與的業務架構流程。研究拓展會員與客戶間的交易,滿足中小涉農主體參與場外市場交易的需求,完善參與主體體系,通過整合場外賬戶結構、推動實施“一號通辦”等,為涉農主體參與提供更加豐富多元便利的服務。
三是推動現貨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場外高信用農業板塊生態圈建設,完善企業信用評價機制,打造場外交收倉庫體系,便捷倉單現貨交收,引入多方賦能,共同服務產業企業。
四是助力大宗農產品融資增信。通過探索實施科技監管等手段,發揮平臺優勢、服務商業銀行等機構開展大宗農產品標準倉單、區塊鏈、交易數據等融資試點,不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實體經濟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