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上海市兩會是非常年份的特殊會議。一方面,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上海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未來如何尋找動力源,實現更大突破?另一方面,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非常之年上海要拿出怎樣的非常舉措?
從浦東引領區到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再到“大虹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攤開上海地圖,這些重大戰略猶如一顆顆璀璨的寶石,成為上海穩中求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為上海未來發展打開想象空間。
引領區和新片區:發展沖在前 當好“壓艙石”
會場內,代表委員熱議發展,會場外,重大項目建設分秒必爭。
上海市兩會期間,在上海東南,澤豐半導體先進晶圓級測試材料研發基地在“東方芯港”完成建設。
澤豐半導體董事長羅雄科說,項目落地僅僅8個月,即完成了可行性研究、選址配套、基礎建設、設備引進、產線通產等一攬子工作,讓企業順利邁入了新的賽道。
這是2021年8月12日拍攝的上海浦東陸家嘴樓群。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從國際看,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從國內看,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疊加。特殊年份如何應對?正在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浦東用行動給出答案。
上海市人大代表、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說,浦東新區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當好上海經濟的“穩定器、壓艙石、動力源”。數據顯示,浦東新區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45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0%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3萬億元左右,增長10%以上。
新時代賦予新機遇,引領區承擔新使命。2021年對浦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賦予浦東新的重大使命。
在引領區和新片區政策疊加下,臨港新片區也跑出加速度。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臨港新片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72.7%和62%。
這是2020年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展望未來,浦東還有更多潛力可挖。以上海港為例,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703.3萬標準箱,連續12年排名世界第一。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金山說,上海港可在進一步做強洋山港區的同時,著眼發展潛力尚待挖掘的上海南港,大力探索水水中轉和海鐵連運,更好適應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港口吞吐能力提升等需要,進而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
大虹橋和示范區:對內對外開放顯張力
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開放,一直以來是上海鮮明的城市品格。
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中央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大布局,是進一步彰顯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也為上海提升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提供了重大機遇。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上海將全面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優化區域規劃,發布重點產業目錄,持續增強國際中央商務區核心功能。
2021年11月6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與區域協同發展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上海市人大代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投資促進處處長賈開京表示,作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核心承載區,虹橋正加強與南北拓展帶銜接聯動,全力打造開放共享的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
國家戰略集中落地,為區域發展帶來政策疊加優勢和發展新契機。
以青浦區為例,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在這里戰略交匯,推動其從長三角地理中心,走向長三角戰略重心和功能核心。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上海全面完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第一輪三年行動計劃,8條省際對接道路建成通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累計形成78項制度創新成果。
蘇浙滬三地的保潔船在位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蘇浙滬交界水域太浦河流域聯合清理水面浮游植物(2020年10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說,“重大戰略落地助推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共同把一體化優勢更好發揮出來。”
“向東連接浦東張江、臨港,向西通過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連接蘇州以及更廣闊的長三角區域。”上海市人大代表、青浦區區長楊小菁表示,依托G50主干廊道與沿線城市,一條數字創新發展帶——長三角數字干線已啟動建設,到2027年其產業規模預計達到萬億元級別。
五個新城:全面發力拓展城市新空間
新年伊始,上海五個新城首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簽約。作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2年五個新城將按照“投資上規模、建設上水平、產業上能級”的工作要求全面轉段。
2021年12月11日,上海市奉賢區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的落羽杉。受訪者供圖
嘉定新城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核心承載區、青浦新城打造長三角數字干線重要承載區、松江新城構建高端產業集群、奉賢新城做強美麗健康產業、南匯新城形成便捷高效綜合交通體系……新的一年,上海五個新城建設如火如荼。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資源要素科學配置和合理流動,打造“一城一中心”、塑造“一城一意象”,促進城市發展格局重塑,整體優化。
東方美谷、美在東方。上海市人大代表、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表示,奉賢新城點燃了“東方美谷+未來空間”雙引擎,成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化妝品產業集聚區,獲評全國唯一“中國化妝品產業之都”,吸引了歐萊雅、資生堂等世界級美妝巨頭紛紛落戶入駐。未來,奉賢區將持續打造“獨立、無邊界、遇見未見”的特色新城。
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金外灘集團董事長陳永亮建議,五個新城需通過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動發展,構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比如,在汽車產業方面,陳永亮建議,以嘉定新城、南匯新城為重點,聯合合肥、蕪湖、杭州等城市汽車產業集聚區,打造囊括整車研發、電池技術、電機技術等環節的汽車產業生態圈,使我國在全球新一輪汽車產業競爭中實現“換道超車”。
拓展新發展空間,對上海來說遠不止五個新城。上海市人大代表、復星國際聯席CEO徐曉亮說,以上海金山國際濱海文化旅游度假區項目為例,復星將文旅產業和消費零售、休閑娛樂、藝術文創、康養醫美等產業打通,通過“產業投資+產業運營”,把全球的好產業、好品牌、好IP帶到金山。同時,讓旅游度假的家庭客戶可以留在金山,形成“留宿經濟”,將金山濱海打造成為讓所有人流連忘返、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全時段、全齡段、世界級的旅游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