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海芯龍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龍技術”)將首發上會,保薦機構為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薦代表人為鄭乾國、陳啟明。芯龍技術擬于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本次發行不超過1500萬股,擬募集資金2.63億元,分別用于同步整流高壓大功率芯片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2018年至2021年,芯龍技術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2億元、1.11億元、1.58億元、2.09億元;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802.36萬元、2868.81萬元、4316.77萬元、6709.61萬元;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2713.32萬元、2842.98萬元、4212.77萬元、6557.83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848.88萬元、2806.95萬元、6015.69萬元、5709.95萬元。
報告期內,芯龍技術實施現金分紅合計8500.00萬元。2018年、2020年分別實施現金分紅2500.00萬元、6000.00萬元。
根據招股說明書,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2月31日,芯龍技術的員工人數分別為30人、35人、53人。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芯龍技術的研發費用、研發費用率在報告期內卻并不高,并且研發人員也不多。2018年至2020年,芯龍技術研發費用分別為649.34萬元、733.53萬元、1006.25萬元。相比之下,2020年,晶豐明源、圣邦股份研發費用分別為1.58億元、2.07億元。
2018年至2020年,芯龍技術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6.36%、6.59%和6.37%,而可比同行均值分別為14.60%、12.28%和11.81%。可以看出,可比同行研發費用率均值大幅高于芯龍技術。
研發人員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擁有研發人員20名,其中僅1人為碩士生,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李瑞平。也就是說,芯龍技術諸多國內領先的產品,之前均由一名碩士生帶領十幾個本科生完成。不過,截至首次問詢回復,公司研發人員已增至35人,其中3人為碩士及以上,新增碩士1人,新增博士1人,分別于2021年7月和2021年8月入職,其余32人均為本科。
每日經濟新聞在報道中指出,芯龍技術的產品市場份額占比不高。2020年,晶豐明源、圣邦股份、芯朋微、富滿電子、明微電子占國內電源管理芯片市場份額分別為1.32%、1.09%、0.55%、0.88%、0.66%。而芯龍技術市場份額僅為0.20%。
據IPO日報,芯龍科技存在供應商集中度較高的情況。2019年至2021年,芯龍技術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分別為5379.42萬元、6886.37萬元、10310.49萬元,分別占當期采購總額的85.17%、85.05%、87.08%,向第一大供應商華潤微采購的金額分別為2302.03萬元、3429.1萬元、4944.87萬元,分別占當期采購總額的36.45%、42.35%、41.76%。
截至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芯龍技術的資產總額分別為6943.21萬元、12092.86萬元、19081.41萬元,所有者權益分別為5966.62萬元、10499.39萬元、17209.01萬元。即這26272.69萬元均高于上述時間段芯龍科技的資產總額以及所有者權益。若以2021年芯龍技術的資產總額計算,其此次募集資金是資產總額的1.38倍。這也意味著,芯龍技術此次科創板上市欲再募一個自己。
擬科創板上市 無控股股東
芯龍技術專業從事電源管理類模擬集成電路的研發、設計和銷售。公司將業界先進的設計技術和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制造優勢相結合,在芯片設計領域形成了完善的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能夠為客戶提供質量可靠、性能穩定、品質優良且比國際知名廠商產品更具性價比優勢的多系列電源管理類模擬集成電路。
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芯龍技術現有股東中不存在持股50.00%以上的股東,也不存在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50.00%,但依其出資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因此,芯龍技術不存在控股股東。
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芯龍技術的共同實際控制人為李瑞平、杜巖、常曉輝,三人合計持有芯龍技術93.11%的股份。李瑞平直接持有公司41.90%的股份,現任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杜巖直接持有公司27.93%的股份,現任公司董事,供職于人事行政部。常曉輝直接持有公司23.28%的股份,未在公司任職。
芯龍技術擬于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本次發行不超過1500萬股,擬募集資金2.63億元,其中1.36億元用于同步整流高壓大功率芯片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6445.11萬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620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芯龍技術選擇的上市標準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二章2.1.2中規定的第(一)條: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
去年實現營收2億 凈利潤6710萬
2018年至2021年,芯龍技術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2億元、1.11億元、1.58億元、2.09億元;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802.36萬元、2868.81萬元、4316.77萬元、6709.61萬元;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為2713.32萬元、2842.98萬元、4212.77萬元、6557.83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848.88萬元、2806.95萬元、6015.69萬元、5709.95萬元。
2018年至2021年,芯龍技術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1.21億元、1.24億元、1.82億元、2.34億元。
2018年以來分紅兩次 合計8500萬元
2018年、2020年,芯龍技術實施現金分紅,金額合計8500.00萬元。
2018年12月19日,公司召開2018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2018年度利潤分配方案的議案》,按照股東的持股比例對股東實施現金分紅2500.00萬元;2020年10月23日,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利潤分配方案的議案》,按照股東的持股比例對股東實施現金分紅6000.00萬元。
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業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芯龍技術的研發費用、研發費用率在報告期內卻并不高,并且研發人員也不多。2018年至2020年,芯龍技術研發費用分別為649.34萬元、733.53萬元、1006.25萬元。相比之下,2020年,晶豐明源、圣邦股份研發費用分別為1.58億元、2.07億元。
2018年至2020年,芯龍技術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6.36%、6.59%和6.37%,而可比同行均值分別為14.60%、12.28%和11.81%。可以看出,可比同行研發費用率均值大幅高于芯龍技術。
研發人員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擁有研發人員20名,其中僅1人為碩士生,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李瑞平。也就是說,芯龍技術諸多國內領先的產品,之前均由一名碩士生帶領十幾個本科生完成。不過,截至首次問詢回復,公司研發人員已增至35人,其中3人為碩士及以上,新增碩士1人,新增博士1人,分別于2021年7月和2021年8月入職,其余32人均為本科。
值得一提的是,芯龍技術主要采用買斷式經銷與“款到發貨”的銷售模式,2020年99.75%的銷售收入來自經銷模式。“買斷式”經銷是指經銷商向公司一次性買斷貨物所有權,貨物交付后其所有權隨之轉移,經銷商獨立承擔所有經營風險。
芯龍技術2020年第一大客戶上海繹恒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繹恒)賬面實力不強。據啟信寶信息,上海繹恒實繳資本僅為50萬元,2020年社保人數僅為2人。
2021年12月31日下午,記者致電上海繹恒企業聯系電話,不過對方表示:“我不是這個公司負責事情的。”記者又問其是否為上海繹恒員工或與上海繹恒有沒有關系,對方便掛斷了電話。
芯龍技術招股書也曾披露經銷模式的風險:“電源管理類模擬集成電路應用領域廣闊,終端客戶分散,對經銷商及其銷售推廣人員的要求高,如果經銷商難以配合公司的發展需要,或者經銷商自身的經營狀況發生改變,致使公司產品銷售受阻,可能會對公司的產品銷售造成不利影響。”
2021年末員工人數53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2月31日,芯龍技術的員工人數分別為30人、35人、53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管理人員13人,研發人員35人,銷售人員3人,財務人員4人。
產品市場份額占比不高
據每日經濟新聞,2020年,晶豐明源、圣邦股份、芯朋微、富滿電子、明微電子占國內電源管理芯片市場份額分別為1.32%、1.09%、0.55%、0.88%、0.66%。而芯龍技術市場份額僅為0.20%。
雖然市場份額不高,但根據芯龍技術提供的產品數據,其部分產品性能堪與德州儀器等國際龍頭企業比肩,高于國內同行。芯龍技術表示:“公司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主要產品的性能參數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且部分產品的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了德州儀器、亞德諾等國際知名廠商的同類產品,實現了相關產品的進口替代。
供應商集中度較高
據IPO日報,芯龍科技存在供應商集中度較高的情況。
2019年至2021年,芯龍技術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分別為5379.42萬元、6886.37萬元、10310.49萬元,分別占當期采購總額的85.17%、85.05%、87.08%,向第一大供應商華潤微采購的金額分別為2302.03萬元、3429.1萬元、4944.87萬元,分別占當期采購總額的36.45%、42.35%、41.76%。
也就是說,芯龍技術每年至少有8成“原材料”是向其前五大供應商采購,3成“原材料”是向華潤微采購。
對此,芯龍技術表示,若供應商產能受限,或公司與華潤微等晶圓制造商的合作發生不利變化,公司可能面臨晶圓制程工藝水平下降、產品生產受阻或產能不足以支持公司銷售增長的風險。
除了上述情況之外,芯龍技術此次欲募集13627.58萬元用于同步整流高壓大功率芯片研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6445.11萬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62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合計為26272.69萬元。
截至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芯龍技術的資產總額分別為6943.21萬元、12092.86萬元、19081.41萬元,所有者權益分別為5966.62萬元、10499.39萬元、17209.01萬元。即這26272.69萬元均高于上述時間段芯龍科技的資產總額以及所有者權益。
若以2021年芯龍技術的資產總額計算,其此次募集資金是資產總額的1.38倍。這也意味著,芯龍技術此次科創板上市欲再募一個自己。
6成員工為股東
據IPO日報報道,此次芯龍技術欲科創板募資可能是其第二次“對外”募集資金。
截至2019年初,芯龍技術的股權架構為李瑞平持有45%的股權,杜巖持有30%的股權,常曉輝持有25%的股權。也就是說,自芯龍技術成立到2019年初,芯龍技術的股權架構都未發生變化。
2020年11月,芯龍技術進行了一次增資,自貿三期、盛世九號、上海坎兌以84元/股的價格增資入股了芯龍技術。隨后芯龍技術的股權未在發生任何變化。這也意味著,此次芯龍技術欲科創板上市,是其第二次對外募集資金。
除此之外,在2020年11月入股芯龍技術的股東中,有一位股東引起了注意,它就是上海坎兌。上海坎兌為芯龍技術的員工持股平臺,其擁有31名股東,上海坎兌的股東均為上海坎兌的員工。
與此同時,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芯龍技術共擁有53名員工。這也意味著,若加上李瑞平、杜巖,芯龍技術共有超過6成的員工為其直接或間接股東。
此外,雖然芯龍技術較多員工成為了股東,但這些人似乎成為了“冤大頭”。芯龍技術此次合計募集26272.69萬元,公開發行不超過25%的股權,若芯龍技術成功募集資金其估值將可能達到10.51億元。
此前,2020年11月,上海坎兌以1680萬元的價格入股了芯龍技術,并持有1.86%的股權。而芯龍技術成功上市后,按上面的估值計算,上海坎兌持有芯龍技術的股權比例將被稀釋到1.4%,而該部分的股權價值或為1471.4萬元。
也就是說,芯龍技術上市后,上海坎兌以1680萬元獲得的股份不僅沒有增值,反而還虧損了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