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熱情不減。W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已有超過160家公司進行了股份回購操作,回購總金額逾60億元,同時有超70家公司新發布了回購預案。
上市公司回購,一般被認為是公司亮明發展信心的重要舉措,能夠向市場傳達自身業績穩健、現金流充裕、價值低估等多重信息。與此同時,將回購股份用于注銷或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大都能起到增強公司股本韌性、調動員工積極性的作用,對于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優化資本結構、提升公司投資價值等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來看,上市公司積極回購不失為一件好事,是監管部門一直支持鼓勵的做法。不少投資者也表達出對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迫切期待,寄希望于公司直接掏腰包買股份能夠推動股價上漲,造福中小股東。
那么,上市公司回購是股價上漲的必然信號嗎?恐怕不能斷然下此結論。
雖然上市公司回購增加了市場主動買入的資金量,促使二級市場股權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理論上對于股價階段性上漲有利,不過各家公司回購情況不同,最終產生的效果也千差萬別,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有的公司回購規模較小,不能有效激發市場跟買熱情,對提振股價作用不大;有的公司經營存在較大問題,回購不僅無力挽回股價頹勢,還可能進一步惡化現金流狀況。
過往的經驗還告訴我們,不乏有公司“作秀式”“忽悠式”回購甚至“邊回購邊減持”,最終陷入“越回購越下跌”的窘境。比如,有的上市公司將回購作為抵消公司負面新聞的手段,在公司爆出業績爆雷、公司實控人涉嫌內幕交易被立案調查等利空消息時,火速推出回購方案救急,備受市場詬病;還有一些上市公司回購“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回購金額與預案相差較大,存在忽悠投資者之嫌,引得投資者紛紛拿腳投票。
值得注意的是,決定一只股票漲跌的因素來自多方面,除了受股票本身供求關系影響外,還與公司基本面和市場整體情況有關,僅僅進行股份回購,并不能對股價起到決定性作用。
由此可見,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并不意味著就吹響了股價上漲的“集結號”,投資者應深入研究公司回購的真實動因,結合基本面等情況審慎決策,而不能看到回購就盲目追漲,甚至參與炒作,否則很容易陷入套牢風險,長此以往,還可能導致股份回購演變為炒作公司股價的工具,背離了監管部門支持上市公司回購以激發市場活力的初衷。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回購股份雖有諸多好處,但也要量力而行。如果事前未充分權衡利弊即匆忙推出回購方案,一旦未能履行承諾,不僅不能起到提振股價的作用,反而可能引發信任危機,最終弄巧成拙。對于那些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創新型、科技型企業而言,將大筆資金用于回購而不是用于投資研發,長遠來看,也不是解決價值低估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