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智能節水灌溉試驗基地。受訪者供圖
在位于開羅-亞歷山大沙漠公路上的埃及農業研究中心沙漠農場里,有這樣一片青芒果試驗田。芒果長勢良好、個大飽滿,地面上卻看不到一根灌溉管道,試驗田旁還立著來自中國的太陽能板。
“我們這套灌溉設備安裝的是地下滲灌管道,是鋪在地下的,不受紫外線照射,使用壽命長。地下管道與風能、太陽能提水設備和手機智能控制灌溉設備一起組成了智能風光互補節水灌溉系統。”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研發帶頭人孫兆軍介紹,這套智能灌溉系統,可以將水分直接送到植物根部,比傳統灌溉更加綠色環保高效,通過手機就能實現遠程控制。
針對埃及高溫干旱、水資源短缺,以及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的問題,寧夏大學與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學合作建立智能節水灌溉實驗室,在埃及國家研究中心農場和埃及沙漠研究中心農場共建總面積320畝的兩個風光智能節水灌溉試驗基地,并與當地企業合作,示范推廣3萬多畝。“這套灌溉系統較當地技術節水20%以上,對埃及發展節水農林業、提高農林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推動和支撐作用。”孫兆軍說。
共建智能節水灌溉實驗室是近年來中埃科技合作的一個縮影。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埃及“2030愿景”的深度對接,雙方不斷創新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領域,在科技園與孵化器合作、人員交流、聯合實驗室合作等方面開展了密切合作,呈現出持續合作的良好勢頭。
2021年3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協同創新單元新微創源孵化器與埃及電子研究所孵化器完成線上簽約。“我們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轉移,埃方負責技術本土化,融合當地的資源、市場、人力和服務等,培育當地企業,促進相關技術的落地和應用。目前合作方向主要是智慧水務水利、智能汽車、PCR核酸檢測儀器等。”上海新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微創源孵化器)副總經理馬穎蕾介紹,雙方孵化器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找到合適的合作模式和方向,對雙方來說都大有益處。
在航天科技領域,中埃合作也逐步走向深入。2016年,中埃簽署援建埃及衛星總裝集成及測試中心項目協議,并于2017年開始實施。2019年1月,中埃兩國簽署了埃及二號衛星實施協議,建設內容包括一顆小型遙感衛星、一個地面測控站和一套地面應用系統。埃及航天局執行主席庫西表示,項目完成后,埃及將成為首個具有完備衛星總裝集成測試能力的非洲國家。
開展科技人文交流是推動科技合作的重要紐帶。2016年1月,中埃簽署有關科技合作備忘錄,提出“發展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
埃及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部亞西爾·里法特副部長表示,中國已成為埃及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合作伙伴之一,“埃方愿與中方進一步深化和擴大科技創新合作,共同進步,攜手成功。”